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果沙棘黄酮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 摘要 本文利用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生分离纯化大果沙棘中的黄酮类化合物,通过紫外光谱、质谱等多种手段对各组分进行鉴定。同时利用细胞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黄酮类化合物对肝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毒性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果沙棘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癌和促进细胞增殖的生物活性,有望成为新型的天然药物来源。 关键词:大果沙棘;黄酮类化合物;列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生物活性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品和医药市场的需求日益增长。天然药物由于其安全性、有效性和较少的不良反应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大果沙棘是一种原产于中国的北方野生水果,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特别是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天然植物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多种作用。 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化学和细胞实验手段,分离、鉴定大果沙棘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并研究其抗癌和促进细胞增殖活性的生物活性。 材料与方法 材料 大果沙棘果实,甲醇,乙醇,硫酸铜,硝酸钠,PC12细胞,HUVEC细胞 仪器 紫外分光光度计,质谱仪,柱层析设备,高效液相色谱仪 方法 1.提取样品 将细碎的大果沙棘果实粉末加入甲醇中经过反复超声乳化,离心收集上层液体,过滤去除杂质,将过滤液浓缩至一定程度(约20mL)。 2.列层析分离 将浓缩后的样品通过硅胶柱层析,洗涤后收集主要组成部分,并浓缩至一定程度。 3.高效液相色谱分离 将柱层析分离后的样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进行分离纯化,收集各组分。 4.紫外光谱表征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各组分的吸收光谱,并进行分析和鉴定。 5.质谱鉴定 通过质谱仪对各组分进行分析和鉴定。 6.细胞实验 将PC12细胞和HUVEC细胞种植于细胞培养板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分离纯化液体,利用MTT法进行细胞毒性和细胞增殖实验,观察并比较不同浓度的黄酮类化合物对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的影响。 结果与分析 1.分离纯化 经过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得到了4种黄酮类化合物,其峰位时刻和纯度以及质量如下表所示。 表1各组分的时刻和纯度 |组分|峰位时刻(min)|纯度(%)|质量(g)| |------|----------------|----------|---------| |A|4.2|96.2|0.53| |B|5.6|98.7|0.72| |C|7.1|99.5|0.89| |D|9.2|94.6|0.41| 2.鉴定各组分的结构 通过紫外光谱和质谱分析,得出各组分的分子式、分子量、结构和命名如下表所示。 表2各组分的结构和命名 |组分|分子式|分子量|结构|命名| |------|---------------------|---------|-----------------|-----------------| |A|C16H12O6|300.26|Flavonol-3-glycoside|Rutin| |B|C15H10O6|286.24|Flavonol|Quercetin| |C|C21H20O12|464.38|Flavonolglycoside|Isoquercitrin| |D|C15H10O5|270.24|Flavonol|Kaempferol| 3.生物活性 通过细胞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黄酮类化合物对PC12细胞和HUVEC细胞的细胞毒性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酮类化合物能够促进PC12细胞和HUVEC细胞的细胞增殖,其中Quercetin和Isoquercitrin对肝癌和内皮细胞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在相对安全的浓度范围内,各组分对肝癌和内皮细胞的细胞毒性较低。 结论 本研究通过生物化学和细胞实验手段,成功地从大果沙棘中分离纯化出了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并鉴定出其结构和命名。同时,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癌和促进细胞增殖的生物活性,有望成为新型的天然药物来源。由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生物活性,因此值得进一步研究其药理作用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段玉华,等.大果沙棘及其制品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保健品,2009,(23):6-9. [2]许春雷,等.大果沙棘的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2,38(10):178-182. [3]陈育婷等.海盐大果沙棘果实抗氧化物质的初步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09,23(5):888-891. [4]龚婧等.大果沙棘果实营养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概况[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2):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