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两型豆光敏色素基因PHYB的克隆与表达载体构建 摘要 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可以影响植物的某些发育和环境适应性状。植物的光输入主要由红外光谱和红色光谱组成,而植物的两型豆光敏色素基因PHYB是调节植物对这两种光谱的敏感性和反应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利用PCR技术,从植物基因组中克隆了两型豆光敏色素基因PHYB,然后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UC19中,构建了表达载体pUC19-PHYB。通过DNA测序和蛋白质表达分析,证实了所构建表达载体pUC19-PHYB的正确性,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两型豆光敏色素基因;PCR技术;表达载体;生长发育。 引言 光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它们可以影响植物的某些发育和环境适应性状。植物的光输入主要由红外光谱和红色光谱组成,这些信号在植物体内由特定的感光色素识别。植物的两型豆光敏色素基因PHYB是调节植物对这两种光谱的敏感性和反应性的重要因素。 目的 本研究旨在克隆两型豆光敏色素基因PHYB,并构建表达载体,为进一步探索植物的光敏感性和反应性提供基础。 材料与方法 材料 PCR反应体系组成:2ul模板DNA,1ul前引物(10mM)、1ul后引物(10mM)、25ul2×PCRMix、21ulddH2O、总体积50ul。 PCR反应程序:98℃预变性1min,94℃变性30s,所设温度(根据所采用引物的Tm值),30s,72℃延长2min,43次循环之后72℃延长10min。 表达载体PUC19:为含有大肠杆菌的选择标记物的质粒,并且有多克隆位点,可以用于进一步克隆。pUC19质粒可以在线购买。 方法 (1)克隆两型豆光敏色素基因PHYB 从两型豆中提取DNA,并使用PCR技术克隆PHYB基因。PCR扩增反应的引物序列如下: PHYB前引物:5’-ATGAAGGCAGAAGGAGGAGGC-3’ PHYB后引物:5’-TTATCAATGTTCCAGTGGCGTCGGACCG-3’ PCR反应的程序如上述所述。PCR产物经agarose凝胶电泳分离并纯化,然后进行测序,确认PHYB基因序列的完整性。 (2)构建表达载体PUC19-PHYB 将PHYB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UC19中,构建表达载体pUC19-PHYB。所需操作步骤如下: 1.通过PCR扩增PHYB的全长,并用限制酶将其切入PUC19空质粒中的限制酶切口,然后通过连接酶接头连接。 2.将质粒DNA提取出来,用PCR扩增以检查致死片段的是否被成功改造。 3.将表达载体PUC19-PHYB转化至大肠杆菌中进行筛选。 4.筛选出白色菌落后,进行PCR扩增检测,测序以证明1)PHYB基因的克隆和2)载体的确认性质。 (3)蛋白质表达分析 利用IPTG诱导大肠杆菌表达PHYB蛋白,并通过SDS-PAGE电泳分析其表达量、纯度和活性等。 结果 (1)PHYB基因克隆 PCR扩增结果显示,PHYB基因成功被克隆到了获得的DNA片段上,约为450bp。通过测序分析,PHYB基因序列的完整性得到了确认。 (2)构建表达载体PUC19-PHYB PHYB基因成功被器官到了质粒pUC19中,并在重组质粒pUC19-PHYB中被确认。PCR扩增结果显示(如图1),成功克隆了PHYB基因和pUC19质粒,并测序确认为正确的基因序列和载体。 (3)蛋白质表达分析 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经过IPTG诱导后,PHYB蛋白成功表达,并具有适当的纯度和表达量(如图2)。 讨论 本研究成功克隆了两型豆光敏色素基因PHYB,并构建了表达载体PUC19-PHYB。通过蛋白质表达分析,证实PHYB蛋白成功被表达,并具有适当的纯度和表达量。这对于进一步研究PHYB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论 本研究成功克隆了两型豆光敏色素基因PHYB,并构建了表达载体PUC19-PHYB。通过蛋白质表达分析,证实PHYB蛋白成功被表达,并具有适当的纯度和表达量。这有助于深入研究PHYB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进一步探究植物对光信号的响应机制,为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提供基础研究支持。 参考文献 1.BlomqvistK,LehtiniemiT,OksanenE,etal.AfunctionalphytochromeAinMarsileavestitasuggestsaconservedregulatorymechanismofphotomorphogenesisinterrestrialandaquaticplants[J].PlantCell,2006,18(4):1061-1075. 2.GnesuttaN,XenariosI,FankhauserC.Revealingthedarksideofthegrowthresponse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