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民族文化传承档案式保护研究民族艺术档案是民族记忆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流经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2021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船工号子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并歌唱的民歌伴随着需要互相协作的集体性劳动而产生。它是劳动者在大自然中随心所欲唱出的韵味无穷、雄壮威武、气势磅礴的劳动交响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是运河文化中的精华。本文从档案学角度对大运河船工号子的保护传承进行探讨。一、大运河船工号子的历史渊源及地域分布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京杭大运河从前486年春秋时期开凿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是南北运输的“大动脉”在政治、经济、军事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漫长的岁月里大运河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至元代最后一次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在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中有一种伴随着劳动而产生的艺术形式它就是劳动号子。可以说有劳动尤其是集体劳动的地方就有号子。为了给劳动者增加干劲儿、释放压力并统一劳动步调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从最初劳动中简单的、有节奏的呼号逐渐发展为有丰富歌词和完整曲调的歌曲形式。从历代南粮北运到1901年漕运废止大运河一直是南北运输的重要通道航运事业兴盛时期船工号子此起彼伏有个形象的比喻描绘当时的盛况:“十万八千嚎天鬼运河号子响连天。”大运河船工号子伴随着船只从起航到收航从船上到船下的各种劳动场面根据不同的工序唱出不同的号子。笔者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所记载的大运河船工号子进行了统计共有开船(舟)号、撑篙(船)号、摇橹号、打篷(拉帆)号、打桅号、打冲号、绞管号、窜篙号、警戒号、联络号、出舱(仓)号、拉船号、下航号、打(起)锚号、拉纤号、挂钩号、运河花号十七种。笔者通过田野调研发现了未收录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闯滩号这是船行驶到弯多滩险的地段需要船工拉纤牵引着船安全驶过所唱的号子:“(领)大运河上弯连弯(合)哎嗨哟。(领)九曲回转往前赶(合)哎嗨哟。(领)一声号子我一身汗(合)哎嗨哟。(领)一声号子一身胆(合)哎嗨哟。”一曲号子将船工们不畏艰险、吃苦耐劳、敢于与危险和困难作斗争的优秀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二、大运河船工号子传承中存在的问题随着老一辈号头相继谢世会唱船工号子的人越来越少船工号子这种主要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播的口头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如不加以保护这种体现劳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民间艺术瑰宝就真的变成了“千古绝唱”。1.大运河船工号子赖以生存的劳动生态环境缺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大运河船工号子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工具”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产活动逐渐实现机械化、自动化20世纪50年代以后大运河上航行的轮船有了动力系统船工号子赖以生存的劳动生态环境逐渐缺失船工号子在现代生产方式中逐渐退出劳动的舞台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缺少劳动生态环境原生态的大运河船工号子演唱技艺将失去生存的土壤因此抢救和保护这一濒危的民间艺术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2.大运河船工号子保护理论研究欠缺。尽管大运河沿岸个别地区早已将船工号子列入省级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2021年通州运河船工号子入选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城县运河船工号子入选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大运河船工号子艺术涉及地域文化、音乐、语言等多学科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内容丰富而复杂基础和应用理论的探索及科学研究还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在保护工作实践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政策支撑和经验借鉴。3.大运河船工号子原始资料流失严重。随着岁月的流逝“脚踏石头手扒沙弯腰驼背把船拉”的老船工们和听着运河号子长大的一代人已年过古稀或相继谢世船工号子的搜集整理越来越困难。自2021年大运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沿运河的一些有关部门便开始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至于“船工号子”的找寻工作却没有见到显著的成效[1]89。4.大运河船工号子保护传承专业队伍力量薄弱。当前大运河船工号子搜集、挖掘、抢救主要以个别有责任心的文化馆工作人员为主如沧县文化馆原馆长王建国先后八次去沧县捷地乡对运河船工号子的传承情况进行调研并借助媒体留下了关于大运河船工号子珍贵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当前对大运河船工号子的研究及保护传承仅限于个别文化工作者“单打独斗”还没有形成涵盖民俗文化、音乐、社会、历史、档案等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