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手机正念训练对抑郁情绪的影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的任务书 任务书 题目:手机正念训练对抑郁情绪的影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背景 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表现为持久的消极情绪、兴趣缺失和愉悦感降低,常伴随着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疲劳、无法集中注意力、意志力减退等生理和心理上的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正念训练(Mindfulness-BasedIntervention,MBI)对于改善抑郁症状是有效的。正念作为一种实践,旨在通过专注、观察和接受经验,提高个体对目前经验的关注与意识,从而减少主观反应和情绪困扰,培养心理资源和自我意识等。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正念训练对抑郁症状改善有一定程度的作用。 然而,现有的研究对于正念训练对情绪调节的机制研究还不够清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EmotionRegulationSelf-Efficacy,ER-SE)是指个体在管理情绪方面的信念和价值观。它是对情绪调节技能的自我评估,包括感知、理解、表达,以及情绪应对等方面。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正念训练对抑郁情绪的影响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正念训练对抑郁情绪的影响,并考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具体研究问题包括: 1.正念训练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之间是否具有中介作用; 2.正念训练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正念训练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方法 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前后测试控制组设计,将符合研究条件的被试随机分配至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材料:抑郁情绪量表(BeckDepressionInventory-II,BDI-II)、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EmotionRegulationSelf-EfficacyScale,ER-SES)、正念问答量表(MindfulnessAttentionAwarenessScale,MAAS)、研究知情同意书、实验材料。 研究程序:实验组被试在经过简要的讲解和练习后,接受为期8周的正念训练。对照组被试在相同时间内进行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实验开始前(T1)和实验结束后(T2),所有被试填写抑郁情绪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正念问答量表,并由经过培训的研究人员进行评估和记录。 数据分析: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分析。其中,正念训练是自变量,抑郁情绪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因变量,使用中介分析判断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否在正念训练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SegalZ,WilliamsM.Mindfulness-BasedCognitiveTherapyforDepression:ANewApproachtoRelapsePrevention[J].NewYork,NY:GuilfordPress. 2.SpasojevićJ,ZvolenskyMJ,LejuezCW.Efficacyofmindfulnessmeditationinreducingsymptomsofdepressionandanxietyforindividualswithanxietydisorders:Asystematicreview[J].Mindfulness.2009,1(3):147-158. 3.KeesmanM,vandenBergM,KrahmerE,etal.Identifyingtheeffectsofdifferentfactorsontheoutcomesofamindfulness-basedinterventionamongmedicalresidents:Anexploration[J].BMCmedicaleducation,2017,17(1):249. 4.GrossJJ,ThompsonRA.Emotionregulation:Conceptualfoundations[J].Handbookofemotionregulation,2007,3(24):66-87. 5.ReeseED,McNallyJM,IronsideM.Therelationshipbetweenemotionregulationself-efficacy,alexithymia,andtheoccurrenceandseverityofpsychologicalsymptoms[J].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2016,72(9):97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