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三、水稻主要病害(bìnghài)演变原因的分析1.病害发生面积加大,种类增多; 2.病害流行频率加快,损失(sǔnshī)加重 3.次要病害上升,如稻曲病等§1-2稻瘟病riceblast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发生。 我国南自海南岛,西起新疆、西藏,东至台湾,凡有水稻栽培的地方都有发生。但以日照少,雾露持续时间长的山区和气候较温和的沿江、沿海、及水稻生育期处于(chǔyú)雨季的地区发生重。 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40~50%,局部田块颗粒无收。/一、识别特征 在水稻整个(zhěnggè)生育期都可发生,为害秧苗称苗瘟,为害叶片称叶瘟,为害叶舌、叶耳、叶环叶枕瘟,为害穗称穗瘟,为害节称节瘟。2.叶瘟:本田期稻叶发病,分为四种类型。 慢性型:梭形,外围黄色晕圈,内环为褐 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有纵向 褐线,典型特征“三部一线”。 中毒部 坏死部 崩溃部 坏死线 急性型: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形状多样,表 面有青灰色霉层。 白点型:斑点白色或灰白,条件适合(shìhé)时转为 急性型。 褐点型:病斑针头状褐点,局限在叶脉间。白 点 型白点型3.节瘟:穗下第1、2茎节位上,病节初为褐色小 点,以后呈环状扩大至全节,变成黑褐色或黑色, 高湿条件下病斑产生青灰色霉层,后期(hòuqī)病节干缩凹 陷,易折断倒伏。4.叶枕瘟:叶耳、叶舌、叶环发生(fāshēng)污绿至灰褐色病变,引起叶、节、穗颈发病。5.穗颈瘟发生于穗颈部、穗轴、枝梗、护颖、谷粒上,常由水渍状褐色小点扩变成墨绿色。造成(zàochénɡ)白穗,瘪粒,湿度大时灰色霉层。二、病原物 有性态:属子囊菌球壳目,大角间座壳属 Magnaporthegrisea,仅在人工培养基 上产生,自然界尚未发现; 无性态:灰梨孢Pyriculariagrisea; 异名为Pyriculariaoryzae。 菌丝具隔膜和分枝,灰褐色。不同菌株菌落有色 泽差异。 分生孢子梗从气孔或表皮成蔟伸出,很少单生, 不分枝,通常2~4隔。淡褐色。顶部(dǐnɡbù)呈屈膝状。 分生孢子洋梨形或倒棍棒形,顶端尖,基部钝 圆,有脚孢,无色或淡褐色,成熟后常2隔。孢子从 顶胞或基胞萌发。稻瘟病病原(bìngyuán)形态图条件2.稻瘟菌生理分化 1922年日本佐佐木首先报道该菌生理分化现象,50年代(niándài)由于抗病品种的抗性“丧失”,病菌生理分化重新引起重视。1976年日本又提出具有不同单基因的9个新的鉴别品种,1976—1979年中国筛选出7个鉴别品种。目前长江流域双季籼粳稻区小种组成较为复杂,籼稻(xiāndào)品种上以ZB、ZC群为主,粳稻上以ZF、ZG群居多。3.病菌寄主范围: 稻瘟菌自然情况下,一般只侵染水稻。据 明日山1965年报道,还侵染壮羊茅、秕壳草、马唐等。 人工(réngōng)接种条件下可以侵染小麦、大麦、燕麦、玉米、高粱、粟、甘蔗、生姜、稗草、早熟禾、黑麦草、狗尾草、马唐草(稻瘟病菌的寄主有40多种H.Asuyama1965)和1986年发现的臂形草属(Brachiria)中的DistaeAyd和筒轴茅(Rottboelliae)植物。 来自其他不同禾本科作物和杂草上的梨孢菌也可以侵染水稻,引起水稻穗茎瘟。三、病害循环 1.越冬与初侵染源 稻瘟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稻草上的病菌在干燥的环境下可以活7~8个月,在北方可活1年。而埋入地下或浸入水中1个月就全部死亡。散落田间的草上的病菌经4个月死亡。 长江流域一般在3月下旬进入越冬病稻草上产孢始见期,飞散的孢子可引起初侵染,形成中心病株。然后,形成的孢子引起再侵染。 至环境条件不适时,病菌停止繁殖(fánzhí)和侵染,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稻瘟病病害循环2.病菌侵染过程 1)接触期和侵入期:孢子的附着和侵入 2)潜育期:主要受温度影响 如叶瘟:17~18℃,7~9d,26~28℃,4~5d。 3)发病(fābìng)期:显症后,只要条件适宜即可产孢。3.孢子释放与传播 孢子释放条件:自然情况(qíngkuàng)下风是孢子飞散 的必要条件,雨露光等可促进孢子脱离。 孢子释放时期:通常情况(qíngkuàng)下,孢子自晚上8 点左右开始释放,直至翌日日出前,释放 高峰期为凌晨0~4时。若遇阴雨,则全天 都可释放孢子。 孢子的传播距离:与风速和产孢部位高度 成正相关。 孢子的抗逆性:稻瘟病菌孢子抗逆性较 差,在远距离传播途中易丧失活性。1.致病菌(bìngjūn)系的组成和变化 病菌(bìngjūn)生理小种组成变化以及品种单一种植后抗性丧失是导致稻瘟病爆发流行的的根本原因。 例如四川1984-1985、1998年稻瘟病两次大流行的原因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