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硒化钼作为钠镁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的任务书 任务书 一、背景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新能源产业备受关注,其中电池技术是新能源产业的核心技术。纳米材料在电池技术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电池材料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硒化钼(MoSe2)是一种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和储能特性的纳米材料,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电化学储能领域。硒化钼的研究对于提高电池性能、减轻环境污染、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钠离子电池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电化学储能装置,其具有能源密度高、成本低等优点,被视为是目前最具有商业化前景的电池技术之一。目前,钠离子电池的关键问题是电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传统的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钛酸盐存在容量低、循环性能差、价格高等问题,需要寻求适用于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新型纳米材料。 二、研究内容 本项目旨在研究硒化钼作为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性能、结构及机理等方面的问题,以期为新型纳米材料的应用于钠离子电池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硒化钼的合成与表征 采用水热法或热解法等方法制备硒化钼纳米材料,对其进行粉末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和分析。通过分析不同合成方法对硒化钼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结构的影响,为后续的电化学性能实验做好准备。 2.硒化钼作为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性能测试 将制备好的硒化钼作为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通过充放电循环测量、循环伏安曲线、阻抗谱等电化学测试手段,研究硒化钼作为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性能与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分析硒化钼的电化学储能机理。 3.硒化钼与其他材料复合 通过硫代乙酸筛选出适合与硒化钼复合的材料,并将其复合后的性能进行测量,探究不同复合材料对硒化钼储能性能的影响。并对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进行优化,寻求制备出性能更为优异的硒化钼复合材料。 4.钠离子电池电极的实验制备与测试 根据硒化钼及其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结果,制备出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进行电池装配与性能测试。通过比较不同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的性能,确定硒化钼及其复合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前景。 三、预期成果 1.成功合成硒化钼纳米材料,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的表征。 2.明确硒化钼作为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性能和机理,在提高电池性能、减轻环境污染、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3.探究硒化钼与其他材料复合的机理,并优化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为新型纳米材料的应用和研究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持。 4.成功制备硒化钼及其复合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并进行电池组装和性能测试,为实现硒化钼作为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商业化应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四、研究人员及预算 本项目拟派出3名研究人员,其中负责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应具有硕士(含)以上学位,具有相关领域的扎实专业基础和研究经验,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本项目主要预算由研究经费和实验费用组成,预计总经费为30万元,其中研究经费为20万元,实验费用为10万元。研究经费主要用于研究人员工资、出差、会议交流、论文发表等支出;实验费用主要用于材料合成、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的表征、电化学性能测试、电池制备与性能测试等支出。 五、研究计划 项目工期为2年,各阶段的研究计划如下: 第一年 1-3个月:梳理文献,明确研究方向和实验设计。 4-6个月:采用水热法比较热解法等方法合成硒化钼材料,并对其进行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的表征。 7-9个月:对硒化钼进行电化学性能的测试,通过电化学实验获得硒化钼作为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性能特征。 10-12个月:对硒化钼与其他材料复合,研究复合材料对硒化钼储能性能的影响,并优化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第二年 13-15个月:采用制备好的硒化钼及其复合材料制备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进行电池组装和性能测试。 16-18个月:对电池进行性能评价和分析,明确硒化钼及其复合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时机和过程。 19-21个月: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论文撰写,并进行成果推广。 22个月:收尾工作,撰写结题报告。 六、风险评估 本项目的研究难点主要在于硒化钼和其他材料复合的机理研究和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的优化。在研究过程中还可能会遇到电池组装和性能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针对这些困难和风险,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和实验方案,避免研究中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2.充分利用已有文献和实验经验,提高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3.合理分配人员和实验资源,及时发现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4.多方面参考专家意见和同行评议,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七、参考文献 1.ChenJ,ZhangN,WangC,etal.AreviewofNi-Mo-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