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汶川震区沟谷型泥石流中长期发育机制研究的任务书.docx
骑着****猪猪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相关资料
震后汶川震区沟谷型泥石流中长期发育机制研究.docx
震后汶川震区沟谷型泥石流中长期发育机制研究近年来,地震灾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对人类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之一,导致了大量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其中泥石流灾害占据了重要地位。泥石流成为了震后汶川地区的主要灾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研究震后汶川震区沟谷型泥石流中长期发育机制对于降低这种灾害的风险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泥石流的定义及特点泥石流是由于大量含水软弱松散的砂、砾、泥等基质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液态流动的物质运动过程,是一种可以同时具有水流和
震后汶川震区沟谷型泥石流中长期发育机制研究的任务书.docx
震后汶川震区沟谷型泥石流中长期发育机制研究的任务书任务书题目:震后汶川震区沟谷型泥石流中长期发育机制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5·12汶川地震给四川乃至中国西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害。震后多次暴雨、洪水、泥石流等灾害,严重威胁了震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其中,沟谷型泥石流是震区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研究沟谷型泥石流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可以指导地面工程建设,增强防御泥石流的能力。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对于沟谷型泥石流的形成和发生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针对震后汶川震区沟谷型泥石流
震后汶川震区沟谷型泥石流中长期发育机制研究的中期报告.docx
震后汶川震区沟谷型泥石流中长期发育机制研究的中期报告本研究主要针对2008年汶川地震后汶川震区出现的沟谷型泥石流进行中长期的发育机制研究。研究区域主要包括北川县、汶川县、理县等地,以汶川县为中心,向西南方向延伸30公里。本期报告的研究重点是对地形、植被、气象、土地利用等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以及采取地形测量、沉积物采集等方法获得了一定数量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初步结论:1.地形因素研究区域地势较为陡峭,平均海拔高度约为3000米左右。沟谷呈明显的V形,具有典型的陡峭坡面和狭窄河谷的特征。沟谷长
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与防治对策.pdf
第42卷第5期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Vol.42No.52010年9月JOURNALOFSICHUANUNIVERSITY(ENGINEERINGSCIENCEEDITION)Sept.2010文章编号:1009-3087(2010)05-0010-10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与防治对策崔鹏1,庄建琦1,2,陈兴长1,2,3,张建强1,2,周小军1,2(1.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
汶川震区泥石流防护工程损毁特征及破坏机制研究的任务书.docx
汶川震区泥石流防护工程损毁特征及破坏机制研究的任务书任务书一、研究背景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7.9级特大地震,灾难造成了69345人死亡,374643人受伤,数万人失踪,造成经济损失8451亿元。在地震过后,随着强降雨和山体松动等自然因素的作用,导致了汶川地震灾区发生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泥石流是一种具备大量岩石、泥土和水分,以及巨大的垂直和水平冲击力的流体。在汶川地震灾区,泥石流灾害对防护工程带来了严重的挑战。防护工程必须面临极其复杂的泥石流力学环境,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泥石流灾害会导致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