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震后汶川震区沟谷型泥石流中长期发育机制研究的任务书 任务书 题目:震后汶川震区沟谷型泥石流中长期发育机制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5·12汶川地震给四川乃至中国西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害。震后多次暴雨、洪水、泥石流等灾害,严重威胁了震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其中,沟谷型泥石流是震区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研究沟谷型泥石流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可以指导地面工程建设,增强防御泥石流的能力。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对于沟谷型泥石流的形成和发生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针对震后汶川震区沟谷型泥石流的中长期发育机制研究还较为薄弱。因此,本研究针对汶川震区沟谷型泥石流的形成机制进行中长期的深入研究,可以为震区的防泥防灾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究震后汶川震区沟谷型泥石流的中长期发育机制,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沟谷型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因素。通过对震区地貌、土地利用情况、天气气候、及造成泥石流的地震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明确沟谷型泥石流发生的环境条件和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 2.沟谷型泥石流发生机理的研究。通过深入的现场实测、地图分析和理论分析,对沟谷型泥石流的流动状态、物质输送、堆积过程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究泥石流背后的物理和化学机制,从而推断沟谷型泥石流的发生机理。 3.沟谷型泥石流的发育规律和趋势。通过对沟谷型泥石流的历史变迁、传统规律、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沟谷型泥石流中长期发展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为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 4.沟谷型泥石流的防治措施。通过以上研究成果对沟谷型泥石流的防治措施进行讨论和总结,提出一系列有效、可行的防治措施,为沟谷型泥石流的防治提供科学的建议和指导。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 本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现场实测和采样分析。经过多次地理实验,采用测量、采样、分析等一系列现场实验,在不同的沟谷型泥石流发生区域,获取泥石流物料的颗粒组成、水流速度、泥石流流量等物理指标,为后期分析和建模提供数据和信息基础。 2.遥感图像分析。通过气象卫星、航空遥感等手段获取地图信息,并对汶川震区泥石流整体分布及其变迁进行分析。 3.数值模拟实验。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泥石流的流动状态、物质输送、堆积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 四、研究成果及预期效益 本研究的预期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震后汶川震区沟谷型泥石流的中长期发育机制进行了探究和研究,探明了泥石流形成的环境条件,解析了发生机制,总结了发展规律,提出了防治措施,为汶川震区的防泥防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性建议。 2.拓宽了沟谷型泥石流研究的视野和深度,强化了政府和公众对于沟谷型泥石流的防范和应对能力。 3.提高了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理论水平和技术实力。 五、研究时间及经费 本研究的时间为两年,预计经费为100万元。其中,实验材料及设备费用为40万元,人员费用为30万元,差旅费为20万元,出版及论文费为10万元。 六、研究人员及分工 本研究的研究人员包括地质、水文、地理等领域的专家和研究生。分工如下: 项目负责人:XXX 负责协调和组织整个项目的研究工作,负责项目日常事务管理,统筹研究方案和成果报告的撰写。 副项目负责人:XXX 负责指导研究生在项目实践和科研学术交流中的工作,协助项目负责人处理项目的具体问题和细节。 研究生:XXX 主要负责现场的实验、采样、数据处理等一系列科研工作,参与撰写项目成果报告和科研论文。按照项目的实时需要,不时调整和协调工作进度。 七、研究安排和进度计划 本研究从2022年1月1日开始,到2023年12月30日结束。主要的研究进度计划具体如下: 第一年(202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0日): 1.完成震后汶川震区沟谷型泥石流环境条件和因素的调查和分析; 2.开展震后汶川震区沟谷型泥石流发生机理的现场实测和分析; 3.开展震后汶川震区沟谷型泥石流的数值模拟实验; 4.整理、分析和汇总数据,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年(202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0日): 1.继续沟谷型泥石流的深入研究,总结中长期发展规律和趋势; 2.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制定有效的沟谷型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3.对研究成果进行详细核实和检验,完善研究报告; 4.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会议,发表论文和讲演,宣传工作成果。 八、研究结果的应用和推广 本研究的成果可以为汶川震区的防泥防灾、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的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同时,研究成果也可以为中国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引。本项目的成果将向政府主管部门和易受沟谷型泥石流威胁的人民群众宣传,加速本领域技术应用和推广。同时,研究报告还将在国内外的学术杂志上发表,推广研究成果,提高我国地质灾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