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与防治对策.pdf
as****1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相关资料
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与防治对策.pdf
第42卷第5期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Vol.42No.52010年9月JOURNALOFSICHUANUNIVERSITY(ENGINEERINGSCIENCEEDITION)Sept.2010文章编号:1009-3087(2010)05-0010-10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与防治对策崔鹏1,庄建琦1,2,陈兴长1,2,3,张建强1,2,周小军1,2(1.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
震后汶川震区沟谷型泥石流中长期发育机制研究.docx
震后汶川震区沟谷型泥石流中长期发育机制研究近年来,地震灾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对人类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之一,导致了大量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其中泥石流灾害占据了重要地位。泥石流成为了震后汶川地区的主要灾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研究震后汶川震区沟谷型泥石流中长期发育机制对于降低这种灾害的风险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泥石流的定义及特点泥石流是由于大量含水软弱松散的砂、砾、泥等基质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液态流动的物质运动过程,是一种可以同时具有水流和
汶川震区泥石流防护工程损毁特征及破坏机制研究.docx
汶川震区泥石流防护工程损毁特征及破坏机制研究汶川震区的泥石流防护工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它的作用在于减缓泥石流的流速,降低泥石流对下游的破坏力,从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但是,在汶川地震后的许多年里,这些泥石流防护工程却频繁地出现了损毁,给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风险。本文将从泥石流防护工程的损毁特征和破坏机制两个方面,结合汶川震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一、泥石流防护工程的损毁特征(一)形态损毁。形态损毁主要指泥石流防护工程的形态被破坏或者改变,从而失去了原有的防护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防护
震后汶川震区沟谷型泥石流中长期发育机制研究的中期报告.docx
震后汶川震区沟谷型泥石流中长期发育机制研究的中期报告本研究主要针对2008年汶川地震后汶川震区出现的沟谷型泥石流进行中长期的发育机制研究。研究区域主要包括北川县、汶川县、理县等地,以汶川县为中心,向西南方向延伸30公里。本期报告的研究重点是对地形、植被、气象、土地利用等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以及采取地形测量、沉积物采集等方法获得了一定数量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初步结论:1.地形因素研究区域地势较为陡峭,平均海拔高度约为3000米左右。沟谷呈明显的V形,具有典型的陡峭坡面和狭窄河谷的特征。沟谷长
汶川地震区大型泥石流工程防治体系规划方法探索.docx
汶川地震区大型泥石流工程防治体系规划方法探索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中国,山区地带的泥石流灾害也日益凸显。其中,汶川地震区的大型泥石流工程防治,是当前中国抗击自然灾害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将探讨汶川地震区大型泥石流工程防治体系规划方法的实践经验和发展趋势。一、泥石流的危害及其特点泥石流是由山脉或丘陵地区的降雨或融雪等自然诱发的一种水土流动灾害,其所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十分严重。泥石流的特点是流动迅速、破坏力强、持续时间短、多种类型、危害面广、难以预测等。二、汶川地震区泥石流防治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