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黑根霉胞外多糖诱导CT26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的任务书 任务书 一、选题背景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癌症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多样化,但是仍然没有一种完美的治疗方式。因此,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是当今研究的方向之一。多糖作为一类天然产物,已被证实具有很多生物活性,包括减少血液中胆固醇和葡萄糖、改善免疫功能、抗氧化及抗癌等。因此,研究多糖对癌症治疗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黑根霉胞外多糖被证实具有抗癌活性,但其作用机制仍未明确。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究黑根霉胞外多糖在抗癌中的作用和机制。具体实验内容包括: 1.获得黑根霉胞外多糖:通过培养黑根霉,收集其菌丝体,塞入硫酸钠溶液中,在超音波条件下破碎,过滤得到胞外多糖。 2.确定黑根霉胞外多糖的化学性质:通过紫外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手段,对黑根霉胞外多糖的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测定黑根霉胞外多糖对CT26细胞的影响:使用MTT法测定黑根霉胞外多糖对CT26细胞的活性,通过测定细胞形态和细胞周期,观察黑根霉胞外多糖对CT26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影响。 4.分析黑根霉胞外多糖的抗癌作用机制:通过实验测定黑根霉胞外多糖对CT26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同时研究p53表达、Bcl-2表达、Caspase-3活性和ROS水平的变化,探讨黑根霉胞外多糖对CT26细胞的作用机制。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黑根霉胞外多糖的化学性质及对CT26细胞的抗癌生物学活性,为更好地开发和应用黑根霉胞外多糖提供科学基础。此外,本研究还有助于深入了解黑根霉胞外多糖抗癌作用的分子机制,有助于发掘新的抗癌药物。 四、研究方法 1.细胞培养:将CT26细胞体系放入含有DMEM和10%胎牛血清的25cm2的培养瓶中,并在37℃、5%CO2环境中孵育。 2.获得黑根霉胞外多糖:通过增菌、菌丝体收集、超声波破碎和过滤等步骤,得到黑根霉胞外多糖。 3.确定黑根霉胞外多糖的化学性质:采用紫外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手段测定黑根霉胞外多糖的组分。 4.测定黑根霉胞外多糖对CT26细胞的影响:使用MTT法测定黑根霉胞外多糖对CT26细胞的活性,并通过细胞形态的变化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研究黑根霉胞外多糖的作用机制。 5.分析黑根霉胞外多糖的抗癌作用机制:通过实验测定黑根霉胞外多糖对CT26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同时研究p53表达、Bcl-2表达、Caspase-3活性和ROS水平的变化,探讨黑根霉胞外多糖对CT26细胞的作用机制。 五、预计成果 1.获得黑根霉胞外多糖,并确定其化学性质。 2.研究黑根霉胞外多糖对CT26细胞的影响,了解其生物学活性。 3.探究黑根霉胞外多糖对CT26细胞的抗癌作用机制。 4.发表学术论文2篇。 六、参考文献 1.Hongjunetal.TheimmunomodulatoryactivityofexopolysaccharidefromtheendophyticfungusR-28isolatedfromPolygonatumodoratum.CarbohydratePolymers,2014,111:663-668. 2.Wangetal.EffectofpolysaccharidefromCordycepsmilitaris(Ascomycetes)onphysicalfatigueinducedbyforcedswimming.InternationalJournalofMedicinalMushrooms,2015,17(3):249-258. 3.BhattacharjeeSouravetal.StructuralelucidationofagalactosylatedmannogalactanfromPleurotusfloridaandevaluationofantitumoractivity.MolecularCarcinogenesis,2019,58(10):1781-1791. 4.RodriguezEetal.Medicinalmushrooms.VIII.Cordycepsmilitaris:anewsourceofanticancerdrugs.JournalofMedicalFood,2010,13(3):732-738. 5.YinJetal.EffectofmultiplefactorsonimmunefunctioninthebodyaftereatingLentinan.JournalofFoodandNutritionResearch,2018,6(1):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