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z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十要素” z教学质量目标与管理职责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z教学资源管理 z教学过程管理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务处赵希文 2008年9月26日z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十要素”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十要素” 6.能力,包括心理调节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比较联想能力和 1.激励,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价值观体系、挑战沟通协作能力。 性工作和差异化策略。 7.宽容,要在教育中更加体现对于学生人格的尊重,体现对于 2.引导,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他们的适度学生权利的保护。 引导。 8.保障,要为创新型人才的创造过程提供保障。 3.网络,要构建全社会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网络。 9.开明,大脑对新生事物的开放程度和心胸对他人的开阔程度。 4.责任,人的创造力可以在履行责任的过程得到提升。 10.天真,真正的创新型人才,其个性中的与众不同总包含着 5.空闲,创新型人才需要一定的思维发散空间。一定程度的天真。 二、教学质量目标与管理职责二、教学质量目标与管理职责 2.管理职责 1.教学质量目标 为保证精英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学校通过实行以“权力 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制定教学质量目标。学校下放、重心下移、理顺关系、调整结构、转变机制、调动一切 积极因素”为指导方针的管理体制改革,使院系成为办学主 的教学质量目标,也就是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价值的体现, 体,院长(系主任)是本科教学第一责任人,明确了教学质量 是学校质量文化的核心。目标具有“激励”作用,它可以“引导” 管理的职责,强化了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 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导要素。 学校以精细化管理加强育人内涵建设,把过程管理与目标 哈工大确立了精英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以创新能力培养管理相结合,结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实行精英式、个性化、 创新型人才培养,不断完善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 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强师资队伍管理和建设,保证了精英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落 实。 1 三、教学资源管理三、教学资源管理 1.科研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科研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资源。在高校教学质量保依托雄厚的科研实力,学校形成了一批与重点学科相匹配、 障体系的教学资源管理环节中,科研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培养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实力雄厚、独具特色的优势专业。 新型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2.科研丰富本科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的科研实践与所讲授内容有机 科研是大学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在促进国际交流、校企合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 作办学、获取社会反馈信息,构建全社会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开发方面,教师 将科技前沿知识引入教学,补充课程内容,开设新的课程。在 培养网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教材建设方面,教师将科研成果固化为教材内容,产生高水平 的教材。 三、教学资源管理四、教学过程管理 3.科研充实实践教学项目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激励”与“引导”要素主要体现在教 科研成果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充实为实验项目。科研实 学质量目标中,“网络”要素更多地要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践提高了实验技术人员的水平,科研基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 了实践平台。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实现。而关联更密切的要素,包括 4.科研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能力”、“责任”、“宽容”、“空闲”、“开明”、“天真”,则主要 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逐步加入导师的科研活动,成为 课题组的初级成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际课题研究,提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且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 高了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 四、教学过程管理四、教学过程管理 1.科学构建人才培养方案2.改革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 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创新能力的培养主 “”教学方法与考试制度改革是实现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关 要是通过课程结构的科学合理搭建来实现的。在课程的设置 键环节。学校通过实行课程教学设计制度,推进教学方法与考 中,学校把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 全过程,保持人文课程、科学课程、社会课程的融合,保持显试方法的改革。实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 性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的协同,保持理论课程、应用课学,推行累加式、重能力、求创新的考试制度。许多教师探索 程、技术课程各有侧重,保持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了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大作业等研 的协调,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管理模式上,突出以人究型教学方式,开设了以小组教学、课题研修、参与式、合作 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倡导“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