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水稻中ANR1同源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的任务书 任务书 题目:水稻中ANR1同源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 一、研究背景 氮是植物生长的关键营养元素,也是制约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水稻对氮的利用效率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ATN1基因家族中的ANR1在维持植物对内源性营养素的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ANR1基因能促进氮素转化为氨基酸,在低氮环境下增加植株生物量和根生气孔密度。因此,研究水稻中ANR1同源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对于水稻的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克隆水稻中ANR1同源基因,分析其表达模式,以期加深对其在水稻生长发育和氮素利用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的认识。 三、研究内容 1.根据文献和数据库信息,设计适当的PCR引物,从水稻根和叶中分别提取总RNA,反转录成cDNA,进行PCR扩增,得到ANR1同源基因的全长序列(包括5'UTR和3'UTR)。 2.分别将PCR扩增产物进行酶切,克隆到适当的载体中,转化到大肠杆菌中,筛选阳性克隆,进行DNA测序检验。 3.对ANR1同源基因进行编码区和未编码区的分析,包括基因结构、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保守结构域分析等。 4.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水稻不同器官(包括根、叶、茎)在不同氮素处理下ANR1同源基因的表达量差异。并利用生化实验技术进一步验证其表达模式及其在氮素利用中的作用机制。 四、研究方法 1.根据文献和数据库信息,设计引物,PCR扩增ANR1同源基因的全长序列(包括5'UTR、3'UTR),并进行酶切,克隆到载体中。 2.利用生化实验技术,对ANR1同源基因进行编码区和未编码区的分析,包括基因结构、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保守结构域分析等。 3.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水稻不同器官(包括根、叶、茎)在不同氮素处理下ANR1同源基因的表达量差异,并进行生化实验技术的进一步验证。 五、研究进度 第一年:收集相关文献和数据库信息,设计引物,PCR扩增ANR1同源基因的全长序列(包括5'UTR、3'UTR),并进行酶切,克隆到载体中。 第二年:利用生化实验技术,对ANR1同源基因进行编码区和未编码区的分析,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第三年: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水稻不同器官(包括根、叶、茎)在不同氮素处理下ANR1同源基因的表达量差异,并进行生化实验技术的进一步验证。 六、预期成果 1.克隆水稻中ANR1同源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分析其编码区和未编码区的特点。 2.分析ANR1同源基因在水稻不同器官和不同氮素处理下的表达模式及其作用机制。 3.为水稻的氮素利用效率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七、参考文献 1.FrancescaSparla,GuillaumeCosta,MarionJunot,etal.IntegrationofplastidialcentralcarbonmetabolismintosubcellularallocationofcarbonandnitrogeninBrassicanapus.JournalofExperimentalBotany,2017,68(12):3303-3316. 2.EricJCraft,YanLiang,ZacharyTorres-Jerez,etal.Pyruvatedecarboxylaseprovidesgrowingpollentubeswithacompetitiveadvantageinpetunia.PlantCellOnline,2015,27(10):3030-3048. 3.J.LeaElthon,ThomasCNickels,SalvadorRengifoBarragán,etal.EntiremitogenomesequencingrevealsnovelgenearrangementandphylogeneticpositionofthetRNA‐inferioralternativeoxidationpathwayancestorinBrassicanapus.NewPhytologist,2014,201(1):292-306. 4.KazuoTatebayashi,YasuhikoNarisawa,YuichiMaeda,etal.Thebifunctionalplantreceptor,OsCERK1,regulatesbothchitin-triggeredimmunityandarbuscularmycorrhizalsymbiosisinrice.PlantandCellPhysiology,2016,57(9):1806-1813. 5.KojimaS,BohnerA,GassertB,etal.Highlydynamicandorgan-spe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