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二章食用菌基础知识第一节食用菌的形态结构?食用菌菌丝可分为:第一次菌丝又称初级菌丝、单核菌丝,每个细胞中只含有一个细胞核。初级菌丝不会产生子实体。 单核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两个单核菌丝体的细胞质融合在一起,变成双核细胞。这也称二次菌丝或双核菌丝、次生菌丝或异核菌丝。双核细胞内含有两个遗传性不同的细胞核,在菌丝细胞横隔膜上方有布扣状的锁状联合,有产子实体的能力。 第三次菌丝又称结实性双核菌丝或三生菌丝,它已不是散生的、无组织的双核菌丝,而是有一定结构;形成菇耳子实体的双核菌丝。菌丝由顶端生长,在基质中蔓延伸展,反复分枝,组成菌丝群通称为菌丝体 1、菌索:由菌丝形成的绳状。 2、菌膜:由食用菌表面一层菌皮。 3、菌核:由菌丝形成核状。 4、子座:由菌丝组织和疏丝组织构成的容纳子实体的褥座状结构。(子座:是由营养菌丝生长阶段到生殖生长阶段)。猪苓三、食用菌的分类地位四、子实体的形态菌盖是子实体最明显的部分,好象一顶帽子。形状多种多样,一般常见的有钟形、斗笠形、半球形、平展形、漏斗形等。 菌盖颜色十分复杂,虽然可以基本上辨别出白、黄、褐、灰、红、绿、紫等颜色,但是各类颜色中又有深、浅、淡、浓的差异,更常见是混合色泽。幼小与老熟时它们的颜色可以不同,中央与边缘颜色更是常有差异。菌盖表面有干燥的、有湿润的、有粘的,有光滑的、有粗糙的,还有的具有各种附属物:如纤毛、环纹、各种鳞片等。 菌盖表面有皮层。在皮层菌丝里含有不同的色素,因而使菌盖呈现各种不同色泽。菌盖边缘的形状也不一样,幼小时与成熟后的形状可以完全不同。成熟后一般可分成内卷反卷、上翘、延伸等。 周边有全缘而整齐的,也有呈波浪状而不整齐或撕裂的。菌肉菌柄菌环菌托子实层体菌褶菌管子实层担孢子第二节食用菌的生长发育与生活史典型担子菌的生活史二、食用菌生理食用菌吸收养料必须是可溶性的物质。食用菌的营养物质都是来源于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高分子物质,但这些物质都不溶于水,因而食用菌难于利用。一般是靠食用菌所具有的酶,把这些物质分解成可溶性形态,然后溶于水中被食用菌吸收利用。 食用菌生长发育是靠菌丝尖端的生长点,通过顶端的延长而生长的。(一)温度根据子实体分化(开始出现原基)和温度的关系可把食用菌分为两个类型: 1.低温型。最高不超过24℃,最适在20℃以下,如香菇、朴菇、蘑菇、紫孢平菇、猴头菌。 2.中温型。最高可达30℃以上,最适24℃以上,如草菇、凤尾菇、鲍鱼菇。一般说来,子实体发育最适温度比菌丝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低。根据温度变化与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关系,可把食用菌分为: ①恒温结实性,即保持一定的恒温,就可以形成子实体。如金针菇、蘑菇、猴头、黑木耳、草菇。 ②变温结实性,即变化温度才形成子实体;恒温不易形成子实体,如香菇、平菇。 各种食用菌对温度的要求(二)水分和湿度各种食用菌对培养基水分和空气湿度的要求(三)营养氮素是食用菌合成蛋白质和核酸必不可少的主要原料。主要有蛋白质、氨基酸、尿素、氨、铵盐和硝酸盐等。蛋白质必须经蛋白酶分解成氨基酸后才能被吸收;其他小分子氮素化合物菌丝体可直接吸收。 碳和氮的比例也要恰当,一般认为食用菌在营养生长阶段碳氮比(C/N)以20:1为好,而在生殖生长阶段碳氮比以30:1~40:1为好。在食用菌的生长发育中还需要一定的无机盐类,如:磷酸二氢钾、硫酸钙、硫酸镁、氯化钠、硫酸锌、氯化锰等。这些无机盐中的金属元素磷、钾、镁为最重要,适宜浓度是每升培养基加100—500毫克,而铁、钴、锰、锌、钼等微量元素,每升培养基只需1/4毫克。这些金属元素在普通水(河水、自来水)中都有,一般培养料不再添加。 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维生素和生长素,量很微,但必不可少。近年来,人们栽培食用菌所用原料,广泛采用棉籽壳。据分析:棉籽壳含粗蛋白73%,粗脂肪3.45%,粗纤维36.99%,无氮浸出物73.99%。其物理性能良好,能使水分和空气的矛盾得到解决,以满足菌丝生长的要求,棉籽壳的表面密布的一层棉纤维,在合适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的条件下首先分解,加之壳内残存的棉籽碎屑,也易分解利用;经过试验,1斤干棉籽壳能产1斤左右的鲜平菇,最高达4斤左右。特别适合栽培猴头、银耳、朴菇、草菇,具有制作简便,出菇早、产量高的优点。(四)酸碱度(pH值)各种食用菌对酸碱度的要求在栽培的过程中,由于菌丝的代谢产物有机酸(碳酸和草酸)积累在培养料中,会使料逐渐变酸。菇床上的杂菌和危害食用菌的许多真菌性病害的病原菌,它们最适合在弱酸性的环境下生长。 因此在整个栽培过程中,必须经常注意调节培养料的pH值,防止其下降得太厉害。常用来调节pH值的是用2%~3%的碳酸钙乳浊液或1%~2%石膏粉,还可采用1%的石灰水清液进行喷射。此外,还可在配制培养基时添加0.2%的磷酸二氢钾等缓冲物质,使培养基不致因pH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