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上颌窦癌的护理 上颌窦位于上颌骨内,呈锥形,锥尖向颧突,与口腔、鼻腔、眶底、颅底相毗邻。上颌窦内黏膜为柱状上皮,并含有小黏液腺。 上颌窦癌(carcinomaofthemaxillarysinus)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耳鼻咽喉各部恶性肿瘤总数的20%,仅次于鼻咽癌,是鼻窦恶性肿瘤中最多见,占60∽80%。以鳞状细胞癌最多见,其次是移行细胞癌、基底细胞癌、腺癌等,肉瘤则较少见。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男性。 上颌窦癌的发病因素仍与烟草有关,诱因如下: 1、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使假复层柱状上皮鳞状上皮化生 2、经常接触致癌物质:镍、砷、铬 3、良性肿物恶变:内翻性乳头状瘤、神经鞘膜瘤、纤维瘤 4放射性物质 5.外伤临床表现 (一)早期症状 1.鼻部症状:癌肿破坏了上颌窦的内壁时可产生鼻部症状,如鼻出血、鼻塞,鼻出血常为涕中带血,或为少量多次的鼻出血。鼻塞症状随着肿瘤体积的不断增大而呈进行性加重。此外还有流涕、患侧嗅觉减退等鼻部症状。 2.口腔症状:当癌肿向上颌窦下壁发展时,可出现牙齿松动、疼痛、颊沟肿胀,牙龈肿块等症状,如将牙痛误诊为牙齿疾患而将牙拔除,癌肿可沿拔牙创突出于牙槽部,创口形成持续性溃疡不愈。 3.眼部症状:癌肿破坏上颌窦上壁进入眼眶时,可出现眼球突出、移位、结合膜充血,复视,鼻泪管堵塞时可有溢泪现象。癌肿向后发展累及视神经时可有视力减退或消失。 4.面颊部症状:当癌肿侵犯到上颌窦前壁,破坏了骨质后,可使患侧面颊部突起,颊沟消失,甚至皮肤破溃、肿瘤外露,形成皮肤癌瘘。累及眶下神经时可发生面颊部感觉迟钝或麻木。 (二)晚期症状 1.癌肿逐渐长大,破坏骨壁,侵入邻近器官出现面部外形改变及各种症状。 (1)向内壁可侵入鼻腔,引起鼻阻、流脓血涕和流泪。鼻镜检查可见鼻腔外侧壁有肿物突出,组织脆易出血,多伴有溃疡及坏死。 (2)向前壁穿破尖牙窝骨壁致面颊部隆起畸形,皮下可触及境界不清之肿块。 (3)向底壁侵犯牙槽骨,则同侧磨牙或前磨牙疼痛、松动或脱落,局部有肉芽或菜花样组织,同侧硬腭亦可隆起。 (4)向顶壁侵入眶内,使眼球向上移位,突出,运动受限,复视等。 (5)向后侵入翼腭窝压迫上颌神经和翼内肌,有神经痛和张口困难。 2.头痛:癌肿侵犯神经和颅底,引起剧烈头痛。 3.恶病质:表现为衰竭、消瘦、贫血等。 4.颈淋巴结转移 上颌窦癌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系指癌瘤源自窦内黏膜;继发性主要是指原发于上牙龈、腭部或鼻腔、筛窦的癌瘤侵入上颌窦所致。 上颌窦癌的临床TNM分类分期 Tx:原发肿瘤不能评估 T0:原发灶隐匿 Tis:原位癌 T1:肿瘤局限在窦黏膜,无骨质的侵蚀和破坏 T2:肿瘤侵蚀和破坏下部结构,包括硬腭和(或)中鼻道 T3:肿瘤侵犯下列任何一解剖部位:颊部皮肤、上颌窦后壁、眶底或眶内侧壁、筛窦前组 T4:肿瘤侵及眶内容物和(或)下列任何1个解剖部位;筛板,筛窦后组或蝶窦、鼻咽、软腭、翼腭窝或颞窝、颅底 N一分级别: N0:局部淋巴结无明显转移。 N1: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大小为3cm或小于 3cm。 N2: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超过3cm, 但小于6cm或同侧有多个淋巴结转移,其 中最大直径无超过6cm者,或两侧或对侧 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大直径无超过6cm者。 N2a: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超过3cm 小于6cm。 N2b:同侧多个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大直径未超 过6cm者。 。 N2c:两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大直径未 超过6cm者。 N3:转移淋巴结之最大直径超过6cm。 Nx:局部转移淋巴结完全无法分级。 M-分级 M0:无明显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Mx:远处转移无法判断。 治疗 上颌窦癌的治疗有手术,放疗和化学治疗3种通常采用综合治疗。 1、手术治疗: 可选用Denker手术,鼻侧切开术,上颌骨部分切除术或全切术. 2、放疗: 包括术前和术后放疗,单纯根治性放疗只适用于对放射线敏感者或晚期病例无法手术根治者. 3、化疗: 预后 因早期诊断较困难,本病预后不良.即使采用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仅达30%-40%. 护理问题 焦虑:与环境的改变、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自我形象紊乱:与面部形象改变,功能受损有关 知识的缺乏: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焦虑:与环境的改变、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目标:患者情绪稳定,夜间保持有效睡眠6小时以上, 积极配合治疗。 护理措施: (1)多与病人交流,耐心解释病人的疑问,及时解决病人的问题。 (2)向病人解释病情,介绍疾病的转归及预后。 (3)经常巡视患者,了解其所需,帮助其解决问题。 (4)举成功病例,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5)鼓励家属陪伴,发挥家庭支持系统的力量。 评价:患者情绪稳定,能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