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控——以庞德《华夏集》为例的中期报告 本文将从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控方面,以庞德的《华夏集》为例,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庞德及《华夏集》简介 庞德(PaulClaudel,1868年-1955年),法国20世纪著名诗人、戏剧家和外交家,被誉为“法国音乐诗人”,代表作有诗集《青铜时期》、《场》等,剧作有《苏禄的孔雀》、《梅利桑德》等。其作品极具宗教气息,对基督教信仰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探寻,同时又弥漫着法国文化和欧洲文明的浓郁气息。 《华夏集》(Chinoiseries)是庞德的散文集,最初于1918年出版,收录了庞德写于旅法二十年间关于中国的散文,主要涵盖了中国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内容。这个集子中文名为《法国伟大的异国情调——庞德的《华夏集》》,由李黎博和安雪联合翻译。 二、意识形态在翻译中的作用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交流。翻译过程中,翻译者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会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翻译结果的呈现。同时,接受文本的读者也会从翻译品质和解释中获取信息和价值观念的信仰。 三、庞德的宗教素养对《华夏集》的影响 庞德深厚的宗教信仰不仅影响了他的创作,也感染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表达。他对中国艺术和文化的赞美往往是从基督教信仰角度出发的,比如将中国文化诠释为“描摹铜像”,“握住神秘之物”,“追寻灵魂之为物”,表面上是对中国文化的肯定,实则是对基督教信仰的感恩和敬畏,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在翻译中也得以体现。 四、庞德的“法兴文化”对《华夏集》的影响 庞德被看作是“法兴文化”的代表,即法国文化与基督教信仰融合的现象。在他的文学创作中,这种融合往往是与西方和东方文化的对比和碰撞形成的。在《华夏集》中,他对中国文化的描述往往是与基督教信仰和法国文化进行对照,强调西方文明中的启示和价值。在翻译中,这种态度也会影响到庞德形成的翻译思路和翻译风格,比如对词汇的选用、对表述的选择和解读等都会受到法兴文化的影响。 总之,意识形态的作用在翻译中十分重要,并且是难以避免的。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和诠释都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和文化背景,因此翻译者需要注意自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结果的影响,对作品进行客观准确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