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晶闸管与IGBT换流阀对控制电路近场电磁骚扰特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控制电路的高频化、小型化、智能化已成为技术发展的趋势。然而,高频化的控制电路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的电磁环境产生干扰,因此电磁兼容性(EMC)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其中近场电磁骚扰是控制电路EMC问题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在近场范围内,控制电路的高频信号会扰动周围电路和设备,导致电磁干扰,甚至损坏设备。因此,近场电磁骚扰特性的研究对于提高电力电子设备的EMC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晶闸管与IGBT换流阀是现代电力电子设备中常用的开关元件。晶闸管的导通阻抗极小,功率管的驱动电流较小;而IGBT换流阀结构简单、控制方便、可靠性高。因此,在控制电路中,晶闸管和IGBT换流阀的应用十分广泛。然而,两者的开关原理和性能存在差异,因此对于控制电路近场电磁骚扰特性的影响也不同。为了解决控制电路近场电磁骚扰问题,需要对晶闸管和IGBT换流阀在控制电路中的近场电磁骚扰特性进行研究,以制定合理的控制电路设计方案,提高电力电子设备的EMC性能。 二、研究内容和方案 1.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针对晶闸管和IGBT换流阀在控制电路中的近场电磁骚扰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晶闸管和IGBT换流阀开关过程中的近场电磁自干扰特性分析。 (2)晶闸管和IGBT换流阀在控制电路中的共模和差模干扰特性分析。 (3)晶闸管和IGBT换流阀阻抗对控制电路近场电磁骚扰的影响研究。 (4)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控制电路EMC设计方案。 2.研究方法和方案 为达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将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理论分析:通过对晶闸管和IGBT换流阀开关原理的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差异及对控制电路近场电磁骚扰的影响机理。 (2)模拟仿真:使用SPICE软件对控制电路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模拟晶闸管和IGBT换流阀开关过程中近场电磁干扰的特性。 (3)实验验证:通过实验对控制电路的近场电磁骚扰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 三、预期成果 本研究将研究晶闸管和IGBT换流阀在控制电路中的近场电磁骚扰特性,得到相应的仿真模型和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提出控制电路EMC设计方案,为提高电力电子设备的EMC性能提供科学指导。 四、研究进度 本研究预计工期为12个月,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前3个月:文献综述、控制电路模型建立。 3-6个月:SPICE仿真分析。 6-9个月:实验测量数据采集及分析。 9-12个月:数据分析及论文撰写。 五、参考文献 [1]SpagnuoloG,LidozziA,CiancettaF,etal.EMcompatibilityissuesinpowerelectronics-basedsystems:Areview.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lElectronics,2011,58(9):4121-4138. [2]DongL,LiC,LiuB,etal.Anovelcurrent-sourcegate–emittervoltageringsuppressionmethodforafull-bridgeIGBTmoduleinahigh-frequencyinductionheatingpowersupply[J].IEEETransactionsonPowerElectronics,2017,32(12):9717-9727. [3]XuP,JuY,LanL,etal.AcomprehensivemodelingofIGBTswitchingcharacteristicsforEMIsimulationofIGBT-basedinverterininductionheatingsystems[J].IEEEJournalofEmergingandSelectedTopicsinPowerElectronics,2016,4(3):1126-1137. [4]LidozziA,SpagnuoloG,CandelaR,etal.TheimpactoflongcablesonconductedEMIemissionsinacontrolledPWMinverterforhighspeeddrives[J].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lElectronics,2015,62(11):6971-6980. [5]肖加成,高英,祁朝才.晶闸管吸收过电压保护电路的研究[J].电子工程与产品设计,2015(8):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