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复凝聚法制备角鲨烯微胶囊及其性质研究的任务书 任务书 一、研究背景 角鲨烯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四环烷,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然而,角鲨烯的使用受到其抗氧化性能的限制,随着技术的发展,角鲨烯微胶囊的制备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改善和增强其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的方法。复凝聚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聚合物微球的方法,可以得到尺寸均匀、粒度可调的微胶囊。因此,使用复凝聚法制备角鲨烯微胶囊,可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实现其更广泛的应用。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复凝聚法制备角鲨烯微胶囊,并研究其形态结构、粒径分布、热稳定性、储存稳定性和释放特性等,为其在应用上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三、研究内容 1.复凝聚法制备角鲨烯微胶囊,优化反应条件,研究制备参数对微胶囊形态结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 2.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差热分析(DSC)、热重分析(TGA)等对角鲨烯微胶囊的热稳定性进行研究。 3.对角鲨烯微胶囊的储存稳定性进行研究,并探讨其稳定机理。 4.探究角鲨烯微胶囊的释放特性,如释放速度、释放动力学、释放机制等。 四、研究方案 1.制备角鲨烯微胶囊。首先,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聚丙烯酸(PAA)进行均质混合,在pH=3的条件下将角鲨烯溶液滴加到聚合物混合物中,利用复凝聚法制备角鲨烯微胶囊。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和制备参数,如溶液浓度、pH值、溶液滴加速度和温度等,优化制备过程。 2.对角鲨烯微胶囊进行形态结构和粒径分布的分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微胶囊形态结构,采用动态光散射(DLS)对微胶囊粒径进行测定。 3.对角鲨烯微胶囊的热稳定性进行研究。采用FTIR对微胶囊进行表征,采用DSC进行深入散射规律探究。 4.对角鲨烯微胶囊的储存稳定性进行研究。将微胶囊在不同储存条件下进行存储,然后进行表征,分析影响微胶囊储存稳定性的因素,探究稳定机理。 5.探究角鲨烯微胶囊的释放特性。采用体外释放模型研究角鲨烯微胶囊的释放速度、释放动力学和释放机制,从而了解微胶囊在体内的行为。 五、研究预期成果 1.成功制备角鲨烯微胶囊,获得微胶囊的形态结构、粒径分布等基础数据。 2.研究角鲨烯微胶囊的热稳定性,为其在储存和运输中提供理论基础。 3.探究角鲨烯微胶囊的储存稳定性,了解其储存稳定性和稳定机理。 4.探究角鲨烯微胶囊的释放特性,为其在体内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六、研究进度安排 第一年 1.设计角鲨烯微胶囊制备方案,优化制备条件。 2.利用SEM和DLS对角鲨烯微胶囊的形态结构和粒径分布进行分析。 3.利用FTIR和DSC进行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分析。 第二年 1.研究角鲨烯微胶囊的储存稳定性,探究其稳定机理。 2.利用体外释放模型探究角鲨烯微胶囊的释放特性,并了解其释放机制。 第三年 1.综合微胶囊的形态结构、粒径分布、热稳定性和储存稳定性等数据,深入探究微胶囊合成机理。 2.完成论文撰写,提交相关论文和研究成果报告。 七、参考文献 1.Yan,X.,Yang,W.,Xu,Y.,&Zheng,X.(2017).Prepar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astaxanthinnanodispersionsbymicrofluidization.JournalofAquaticFoodProductTechnology,26(8),1024-1034. 2.Vigo,T.L.,França,A.,Botelho,A.,&Leão,M.(2014).Productionandphysico-chemicalcharacterizationofmicroandnano-particles.ChemicalEngineeringTransactions,38,505-510. 3.Li,J.,Liu,X.,Li,Y.,Wang,R.,&Gao,G.(2019).Preparationandevaluationofastaxanthinmicrocapsulesbasedonchitosanandcarrageenancomplexation.FoodChemistry,288,120-126. 4.Yang,E.,Zhang,X.,Zhang,J.,Li,Y.,&Wu,Y.(2018).Synthesisandcharacterizationofastaxanthinmicroencapsulatedby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andcarboxymethylchitosan.InternationalJournalofFoodEngineering,14(5),38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