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态度与态度改变理论AttitudeandAttitudeChange第一态度概述一、态度的成份二、态度的特征三、态度的种类四、态度的功能2、态度影响人的行为第一态度概述第一态度概述第二态度的形成第二态度的形成第二态度的形成第二态度的形成刺激 (信息的传播)第二态度的形成第二态度的形成第二态度的形成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及和谐的方向转化。显然,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 平衡理论涉及到一个认知对象与二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例如,用符号P来表示认知的主体,用符号O与X表示二个态度对象。O与X称为处于一个单元中的二个对象。认知主体P对构成一体的两对象O与X的评价是带有情绪性的,喜欢vs.厌恶;赞成vs.反对。通常,认知主体对单元中两对象的态度是趋向一致的,如喜欢某人,则对某人的工作也很赞赏;不喜欢某人,则认为他的朋友也不是好东西。 为此,当认知主体对一个单元内两对象看法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当对两对象有相反看法时,就产生不平衡状态。 例如,喜欢某人,但对他的工作表现不能赞同。不平衡的结果会引起内心的不愉快和紧张。消除不平衡状态的办法将是,赞同他的工作表现,或不再喜欢此人,这就产生了态度转变的问题。Peg:认知主体P(女青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男朋友),X(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 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一种平衡状态; 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一种平衡状态; 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不平衡状态。 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 P改变对O的看法,认为O很老实,肯干; 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作的需要; P劝说O,不要去做清洁工。 由此可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结构中的各种变化,所以,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而形成和改变。第二态度的形成第二态度的形成第二态度的形成失调量的测定第二态度的形成第二态度的形成第二态度的形成第三态度改变的方法第三态度改变的方法第三态度改变的方法第三态度改变的方法第三态度改变的方法第三态度改变的方法第三态度改变的方法第三态度改变的方法第三态度改变的方法第四态度的测量测量的内容一、自陈法校订标准黑人家庭降低了其邻居的房地产价值2.累加法—李克特量表累加法3.社会距离尺度法—布加达斯量表社会距离尺度法4.语义分析法语义分析法二、投射法1.主题统觉测验主题统觉测验2.造句测验三、其它方法2.情境法3.行为观察法4.生理反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