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89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科网(ZXXK.COM)-精品系列资料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学科网-精品系列资料版权所有@学科网 15、师说(总第14课时) 【教学目的】 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鉴赏: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难点) 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积累: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重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方法】 串讲、讨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解题,讲读第一段。 【教学步骤】 复习旧课:齐背《滕王阁序》 讲读新课 1、导入 先秦散文(言文一致、古文)──汉赋、散文──魏晋骈文──唐宋古文运动(代表作) 〖板书课题〗师说(谈谈从师的道理。说,一种文体。) 2、关于作者(见注及提示) 古文运动的主张: 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那样憙言之有物憘,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丽文章; ②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憙唯陈言之务去。”憘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经过韩、柳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3、讲读课文 ①译②分层③概括层意 〖板书〗┌传道受业解惑┐ ┌必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因果论证)│ 一、阐述从师的道理│(为什么)└否则惑之不解┘ (中心论点)└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怎么样)(以什么人为师) 4、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第二段。 【教学步骤】 1、齐背第一段,点名解词。 2、讲读第二段 ①生读②生译③分层④说层意 〖板书〗结果 ┌今昔对比圣益圣,愚益愚(错误态度) 二、批判不从师的坏风气│父子对比小学而大遗(错误认识) └贵践对比其智反不能及(错误行为) (对比论证·反证) 〖小结〗 本段根据第一段的论述,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发第一段提出的论点。 在这段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对比,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君子”。 本段中有哪些句子与第一段中的文句前后呼应? “古之圣人……”──“古之学者必有师” “彼童子之师……”──“传道受业解惑” “位卑则足羞……”──“无贵无践,无长无少……” 3、背诵本段 4、抽查小测 解释加点的字: 耻学于师圣益圣从师师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第三、四段,总结全文,完成习题。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背诵一、二段。 2、讲读三、四段 ①译②读③析 第三段: 〖板书〗三、举例宣扬从师的好风气(例证、引证、因果论证) 问:本段例子非常典型,理由何在? 例:“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 照应: 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践……” 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有一石三鸟的作用。 第四段: 【板书】四、交代作文原因,激励后学 问:本段附记性质,与中心是否有关? “不拘于时”(与“士大夫之族”相反) “学于余”(从师学习) “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 3、总结 写作特点: ①见提示┌整散结合,气势雄壮 ②语言│一个意思,多种句式(二段三层对比后的议论句) └运用顶真,气势通畅(师、惑、吾、师) 4、讨论问题 怎样认识作者讲的从师的道理? ┌首次明确老师职责 精华│强调学而知之(否定“生而知之”,唯物思想) └择师标准突破等级观念 ┌厚古薄今(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糟粕│ └轻视劳动人民(阶级偏见) 一说,“君子不耻”中的“君子”,指士大夫之族,非作者自己。“其可怪也欤”,是对“君子”的讽刺,非自己感到奇怪。 道:儒家之道。业:六艺经传之业。──与今不同。 5、完成习题。 6、背诵全文。 【补充资料】 关于韩愈的思想及其散文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郑氏抚养成人,二十五岁成进士,二十九岁始登上仕途,他在科名和仕途上屡受挫折,数度遭贬。曾任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尚书为正职、侍郎为副职)、吏部侍郎。卒年57岁。 韩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比较复杂。他政治上提倡仁政,反对官吏对人民的搜括,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进步的一面。他热烈地提倡儒家正统思想,这是和他的政治思想适应的。但他也宣扬了儒家学说中的封建伦理观念,维护封建制度,这当然也是错误的。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超越历史,具有我们当今的思想。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韩愈的思想还有矛盾的一面,他努力维护“道统”,但往往又不自觉地破坏了“道统”。他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具有现实性和战斗性的思想。他认为一切文辞、一切道,都是不同时代不平现实环境的产物,那么,所谓古文,就不仅是传道的工具,而且也是鸣不平、反映现实的工具。这一思想对他的散文成就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