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9课师说第1课时目标定位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了解作者的古文风格。3.理解文中“道”的含义,辩证认识教师的作用,树立尊师重教、谦虚好学的风气。4.背诵全文。zhǎnɡ与“且”同义,副词,“尚文本互动一、基础梳理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或师焉,或不焉: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之学者必有师: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不耻相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相似也: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可怪也欤:人非生而知之者:吾从而师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道之所存:句读之不知:士大夫之族: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嗟乎:其皆出于此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可怪也欤: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是故无贵无贱:圣人无常师:其贤不及孔子:师不必贤于弟子: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而耻学于师:其皆出于此乎:于其身也:不拘于时: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圣人之所以为圣:泛指求学的人。教育的机构。“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通称。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动词的意动用法,“感到羞耻”。5.指出下列文言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⑦师不必贤于弟子:⑧不拘于时:二、深层探究6.作者认为“师”的职责范围是什么?“从师”的原则是什么?正确的师生关系是什么?答案①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原则: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关系: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7.第一自然段正面立论,作者是从哪几个层次来分析论述的?答案第一层,“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来,立足古代(两汉以前),一个“必”字,语气坚定,不可挪移,大有古代求学的人尚且一定要有老师,何况今日之意味!第二层,正面论述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句中的“道”,是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传道”是核心,“受业”是手段,“解惑”是老师最基本的任务。第三层,从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阐明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有疑难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要解决疑难问题必须从师。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以“吾”之语气言之,有切身之感受。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8.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作者是分几个层次论证的?答案本段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第二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第三层,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做法。第四层,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9.上面第一、二自然段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要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第三自然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进一步阐述要从师学习的道理的呢?答案第三自然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论点,使文章有极大的说服力。“圣人无常师”,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既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原则,而且为第一自然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自然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事例选得非常精当,是典型的举例论证方法。最后从孔子的事例中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课堂小结一、结构图解二、中心主旨本文通过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从师的标准,阐述师道、师生关系,批判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陋习,列举圣人从师的态度,有力地论证了“学者必有师”的观点。三、写作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