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相交线 5.1.1相交线 教学任务分析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了解对顶角与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认对顶角与邻补角. 知道“对顶角相等”. 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数学 思考1.经历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分析具体图形得到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解决 问题通过小组学习等活动经历得出对顶角相等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 态度1.通过对对顶角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同他人.重点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相等”的性质.难点“对顶角相等”的探究过程.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1找出图形中的相交线 活动2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 活动3探究对顶角相等 活动4巩固练习 活动5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活动1观察图片,找出相交线,引入课题. 活动2通过探究相交线中相交线角与角的位置关系,得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并能找出图中的对顶角、邻补角. 活动3通过探究发现“对顶角相等”的结论,进而通过说理证实这一结论,初步发展简单说理. 活动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加深对对顶角、邻补角的理解. 活动5通过学生习题,总结回顾本节知识点,以便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并巩固知识、灵活应用.课前准备 教具学具补充材料 教师用三角板 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1 问题 找出图中的相交线、平行线. 教师出示一组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找相交线、平行线,引出本节课题.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从简单的具体实物抽象出相交线、平行线的能力. (2)学生认识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相交线、平行线的几何图形.使新知识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增强对生活中的相交线、平行线的认识.建立直观的,形象化的数学模型.活动2 问题 (1)看见一把张开的剪刀,你能联想出什么样的几何图形? (2)观察这些角有什么位置关系. 教师出示剪刀图片,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并用几何语言描述.教师深入学生中,指导得出几何图形,并在黑板上画出标准图形.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在具体图形中得出两条相交线构成四个角,根据图形描述邻补角与对顶角的特征.学生可结合概念特征找到图中的两对邻补角与两对对顶角.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画出两条相交线的几何图形,用语言准确描述. (2)学生能否从角的位置关系上对角进行分类. (3)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区分邻补角、对顶角. (4)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敢于发表个人观点.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发现对顶角、邻补角,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通过对图形中角与角位置关系的研究分析,学生描述邻补角、对顶角概念,从角的位置关系上来研究这些角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经历从图形到文字到符号的转换过程,使学生加深对对顶角、邻补角概念的理解,积累一些图形研究的经验和方法. 活动3 问题 (1)对顶角有什么大小关系呢? 课件运用:此时可以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对顶角”进行动画演示. (2)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对顶角相等的例子吗?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以组为单位,在观察的基础上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从经验(用量角器,邻补角和为180度)出发,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口述过程,教师给予明晰,并板书说理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能否借助邻补角互补推导出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2)学生能否进行简单说理. (3)学生是否能运用对顶角相等准确地找到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活动2已从位置上对角进行了研究,现在从角的大小对对顶角进行研究,培养说理习惯. 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出现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加以解决. 通过举出生活中应用对顶角相等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对顶角的性质,体会对顶角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4 问题 (1)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2)∠1等于90°时,∠2、∠3、∠4等于多少度? (3)如图是一个对顶角量角器.你能说明它度量角度的原理吗? 教师出示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题. 教师具体指导并根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