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治理视野下我国NGO政策参与问题研究的中期报告 本文基于治理视野,探讨我国NGO政策参与问题,并就相关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 一、背景介绍 在我国的社会治理模式中,政府是基础,社会组织(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等)是补充。随着社会变革和知识社会的发展,NGO逐渐成为发挥社会治理作用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NGO政策参与面临多重困境,如政府对NGO的限制与监管,公众对NGO的认知与信任问题,以及NGO自身的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政府对NGO的限制与监管 政府是维护社会治理秩序的主体,对NGO的监管和限制是其职责之一。然而,在我国,政府对NGO的限制和监管往往过度,这一现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了。 首先,政府对NGO的限制起源于对政治稳定的考量。政府害怕类似“印尼花园事件”之类的社会动荡事件重演,因此对NGO的政策限制和监管就显得尤为必要。 其次,政府对NGO的限制也有一定历史渊源。在中国政府成立之初,曾强调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社会组织体系,并把国有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作为主要社会组织主体。政府因此认为NGO影响其权力,所以对其采取了限制和监管。 三、公众对NGO的认知与信任问题 公众对NGO的认知和信任程度是NGO参与政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但是,我国公众对NGO的认知和信任程度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公众对NGO的启蒙教育和宣传不足。NGO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缺乏大规模的宣传和推广,致使公众对NGO的相关知识和信息不够了解。 另一方面,公众对NGO的信任程度受到NGO自身公信力乃至诚信度的制约。 四、NGO自身能力不足 NGO自身如能力构成和职能定位等因素,也会影响其参与政策的效度和效果。 一方面,NGO自身能力构成及其职能定位的不足会影响其对特定政策领域的理解和理念把握,从而影响其政策参与的质量和效度。 另一方面,NGO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同样是影响其参与政策的关键因素,若在这些方面存在缺陷,则会影响其参与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五、结论 本文基于治理视野,探讨我国NGO政策参与问题,并就相关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可以看出,政府对NGO的限制和监管、公众对NGO的认知和信任度不高,以及NGO自身能力不足等因素制约了其在我国政策参与中的发挥,因此,需要通过加强政策沟通、增强NGO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公信力等措施,加强NGO在政策制定中的参与和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