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4.7破坏准则4.7.1破坏包络面的形状及其表达在主应力空间中,与各坐标轴保持等距的各点连结成为静水压力轴(即各点应力状态均满足:σ1=σ2=σ3)。 此轴必通过坐标原点,且与各坐标轴的夹角相等,均为垂直于静水压力轴的平面为偏平面。 3个主应力轴在偏平面上的投影各成120o角。同一偏平面上的每一点的3个主应力之和为一常数: I1为应力张量σij的第一不变量偏平面包络线为三折对称,有夹角60o范围内的曲线段,和直线段一起共同构成全包络线。取主应力轴正方向处为θ=0o,负方向处为θ=60o,其余各处为0o<θ<60o。 在偏平面上,包络线上一点至静水压力轴的距离称为偏应力r。偏应力在θ=0o处最小(rt),随θ角逐渐增大,至θ=60o处为最大(rc),故rt≤rc。一些特殊应力状态的混凝土强度点,在破坏包络面上占有特定的位置。从工程观点,混凝土沿各个方向的力学性能可看作相同,即立方体试件的多轴强度只取决于应力比例σ1:σ2:σ3,而与各应力的作用方向X、Y、Z无关。例如: 混凝土的单轴抗压强度fc和抗拉强度ft不论作用在哪一个方向,都有相等的强度值。在包络面各有3个点,分别位于3个坐标轴的负、正方向;同理,混凝土的二轴等压(σ1=0,f2=f3=fcc)和等拉(σ3=0,f1=f2=ftt)强度位于坐标平面内的两个坐标轴的等分线上,3个坐标面内各有一点; 混凝土的三轴等拉强度(fl=f2=f3=fttt)只有一点且落在静水压力轴的正方向。 对于任意应力比(fl≠f2≠f3)的三轴受压、受拉或拉/压应力状态,从工程观点考虑混凝土的各向同性,可由坐标或主应力(fl,f2,f3)值的轮换(破坏横截面三重对称),在应力空间中各画出6个点,位于同一偏平面上,且夹角θ值相等。破坏包络曲面的三维立体图既不便绘制,又不适于理解和应用,常改用拉压子午面和偏平面上的平面图形来表示。 拉压子午面为静水压力轴与任一主应力轴(如图中的σ3轴)组成的平面,同时通过另两个主应力轴(σ1,σ2)的等分线。此平面与破坏包络面的交线,分别称为拉、压子午线。拉压子午线的命名,并非指应力状态的拉或压,而是相应于三轴试验过程。 若试件先施加静水应力σ1=σ2=σ3,后在一轴σ1上施加拉力,得σ1≥σ2=σ3,称拉子午线; 若试件先施加静水应力σ1=σ2=σ3,后在另一轴σ3上施加压力,得σ1=σ2≥σ3,称压子午线。σ1将以上图形绕坐标原点逆时针方向旋转一角度(90o-α),得到以静水压力轴(ξ)为横坐标、偏应力(r)为纵坐标的拉、压子午线。根据试验结果绘制的拉、压子午线和偏平面包络线。试验时测试θ=0o~60o的扇形(其他的扇形是对称的)根据国内外混凝土多轴强度的大量试验资料分析,破坏包络曲面的几何形状具有如下特征: ①曲面连续、光滑、外凸; ②对静水压力轴三折对称,当应力状态为静水应力与单向拉应力叠加时,θ=0o,故θ=0o的子午线称为受拉子午线。如将单向拉应力换为压应力,则相应于受压子午线,θ=60o。 ④子午线上各点的偏应力或八面体剪应力值,随静水压力或八面体正应力的代数值的减小而单调增大,但斜率渐减,有极限值;4.7.2破坏准则2、著名的古典强度理论包括: ①最大主拉应力理论(Rankine); ②最大主拉应变理论(Mariotto); ③最大剪应力理论(Tresca); ④统计平均剪应力理论(VonMises); ⑤Mohr-Coulomb理论; ⑥Drucker-Prager理论。 共同特点: 针对某种特定材料而提出,对于解释材料破坏的内在原因和规律有明确的理论(物理)观点,有相应的试验验证,破坏包络面的几何形状简单,计算式简明,只含1个或2个参数,其值易于标定。因而,它们应用于相适应的材料时,可在工程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VonMises准则适用于塑性材料(如软钢),在金属的塑性力学中应用最广;Mohr-Coulomb准则反映了材料抗拉和抗压强度不等(ft<fc)的特点,适用于脆性的土壤、岩石类材料,在岩土力学中广为应用。3、以混凝土多轴强度试验资料为基础的经验回归式 随试验数据的积累,许多研究人员提出了若干基于试验结果、较为准确、但数学形式复杂的混凝土破坏准则。准则中一般需要包含4~5个参数。这些破坏准则的原始表达式中采用了不同的应力量作为变量,分5种: ①主应力—fl,f2,f3; ②应力不变量—Il,J2,J3; ③静水压力和偏应力—ξ,r,θ; ④八面体应力—σoct,τoct; ⑤平均应力—σm,τmθ。 采用上述应力量致使准则的数学形式差别很大,不便作深入对比分析。但这些应力量借助下列基本公式可以很方便地互相变换:采用上述应力量致使准则的数学形式差别很大,不便作深人对比分析。但这些应力量借助下列基本公式可以很方便地互相变换:最终可统一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