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8481359A(43)申请公布日2018.09.04(21)申请号201810168380.8(22)申请日2018.02.28(71)申请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地址100191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72)发明人丁希仑邵一鑫张武翔张伟石狄孙磊(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11121代理人赵文颖(51)Int.Cl.B25J17/00(2006.01)B25J9/10(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5页(54)发明名称一种紧凑型可变刚度串联弹性驱动关节(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紧凑型可变刚度串联弹性驱动关节,包括大臂部件、驱动部件、小臂部件、刚度调节部件和角度传感器,本发明将蜗轮与绕线轮通过安装键与螺栓固定在一起,并引入蜗轮蜗杆传动,减少了齿轮减速器的使用,使关节尺寸更小,结构更紧凑,达到小型化设计的目的;本发明可实现双向柔性,且关节刚度为K=4kR2,其中K是关节刚度,k为单个弹簧刚度,R为绕线轮钢丝槽半径,关节刚度可精确计算。使用两组弹簧,比使用一组弹簧时对弹簧刚度要求低,能减小弹簧并进一步减小关节尺寸,弹簧布置于绕线轮两侧,有益于内外侧力平衡。CN108481359ACN108481359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紧凑型可变刚度串联弹性驱动关节,其特征在于,关节包括大臂部件、驱动部件、小臂部件、刚度调节部件和角度传感器;大臂部件包括大臂固定件、大臂内侧件、大臂外侧件和蜗杆轴承座,大臂内侧件和大臂外侧件分别固定在大臂固定件内、外侧,蜗杆轴承座固定在大臂固定件伸出臂上,且蜗杆轴承座内安装有轴承,驱动部件包括电机、联轴器、蜗杆、蜗轮、绕线轮、第一轴承、第二轴承、轴、轴套、钢丝绳、压线铝卡头和键,电机固定在大臂固定件上,蜗杆一端通过联轴器连接在电机的输出轴上,另一端置于蜗杆轴承座内,蜗轮与蜗杆啮合,绕线轮固定在蜗轮上,并随蜗轮一同转动,绕线轮上设有安装键、固定孔、阶梯孔、钢丝孔与钢丝槽,钢丝绳共有四根,各根钢丝绳一端固定于阶梯孔中,穿过钢丝孔,缠绕在钢丝槽内;第一轴承安装于大臂内侧件与大臂外侧件孔间;轴垂直安装于大臂内侧件与大臂外侧件间,通过键与绕线轮连接,并随绕线轮同步转动;第二轴承安装在轴两端;轴套套在轴一端并安装在第二轴承与绕线轮之间,对绕线轮进行轴向定位;小臂部件包括小臂内侧件、小臂固定件和小臂外侧件;小臂内侧件和小臂外侧件分别固定于小臂固定件内、外侧;小臂内侧件和小臂外侧件分别套在内、外两个第二轴承外圈,并嵌在内、外两个第一轴承内圈,并与轴与大臂部件形成转动副;小臂固定件上设有四个安装阶梯孔,以安装刚度调节部件,钢丝绳穿过安装阶梯孔与刚度调节部件连接;角度传感器安装在小臂外侧件上,并与轴一端连接;刚度调节部件包括弹簧、刚度调节件、预压螺母和活节螺栓;刚度调节件上加工有与弹簧节距相等的螺旋槽,且加工有刻度,用以精确调节弹簧有效工作圈数;预压螺母加工有凸台,并安装在刚度调节件孔内,且可相对刚度调节件转动,预压螺母内加工有内螺纹,调节相对活节螺栓的轴向位置,进而调节弹簧预压力;钢丝绳穿过活节螺母一头的孔,并通过压线铝卡头压紧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紧凑型可变刚度串联弹性驱动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关节工作时,电机的输出轴旋转,依次带动联轴器、蜗杆、蜗轮、绕线轮及轴旋转;绕线轮旋转,拉动钢丝绳,带动预压螺母压缩弹簧,进而使小臂部件转动;在锁住蜗杆的驱动下,蜗轮相对大臂部件转动角度θm,小臂部件相对大臂部件转动角度θl,在弹簧的作用下,小臂部件相对蜗轮产生相对转角Δθ,角度传感器用于直接测量Δθ,然后即通过胡克定律T=KΔθ计算关节输出力矩T,K为常数。2CN108481359A说明书1/3页一种紧凑型可变刚度串联弹性驱动关节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器人用的紧凑型可变刚度串联弹性驱动关节。背景技术[0002]为实现在工作空间中对位置和速度的精确控制,保证运动响应的快速性,传统的机器人多采用刚性关节。然而,随着机器人应用的不断普及,机器人与环境以及人类之间的交互日益广泛,因此需要机器人具有一定的柔顺性与安全交互能力。1995年,麻省理工学院GillA.Pratt提出了串联弹性驱动器的概念,他在电机驱动端与负载端之间串联了一个弹性元件,一方面可将弹性元件作为测量输出力(矩)的传感元件,能够将力控制问题转化为位置控制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力控制精度;另一方面,在驱动器中引入弹性元件,能够增大系统柔性,加强系统抗冲击性能,存储能量,也能够增强人-机-环境交互的安全性。[0003]为解决机器人控制柔顺性及安全交互问题,目前已研究出了诸多结构形式的串联弹性驱动器,例如:中国专利号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