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收稿日期:2006-08-30 作者简介:刘国强,男,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宜宾学院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儒家哲学、道家哲学、唐君毅哲学和教育科学研究。 唐君毅之哲学方法 刘国强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中国香港00825) 摘要:唐君毅对中西哲学家所用之基本方法,皆有所通观与反省。唐君毅所运用之哲学方法,最基本和最广泛者有四:契会法、层层转进法、超越反 省法与开阖法,而以超越反省法为基本,开阖法为更根本之大法。 关键词:唐君毅;哲学方法;超越反省法;开阖法 中图分类号:B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365(2006)11-0001-04 一、前言 哲学思想与哲学方法关系密切。大哲学家者,往往有其独特 之哲学方法,以成其独特之哲学系统。如黑格尔(Hegel)之辩证 法与其精神现象学;笛卡儿(Descartes)之系统怀疑法与其心物二 元论;胡塞尔(Husserl)之现象学法与其现象学;杜威(Dewey)之试 验法与其试验主义哲学。故能了解一哲学家之基本方法,自有助 于了解该哲学家之思想系统。要了解唐君毅先生之哲学思想,自 应对其哲学方法有所探究。 二、唐先生对哲学方法有所通观与反省 哲学家作哲学运思,有先自觉其所采取之独特方法,然后开 展其哲学,有些则不必自觉其方法,待思想系统完成后乃由后来 之研究者寻溯?。大哲学家大都皆能自觉自己哲学方法,而更 自说其哲学方法,如柏拉图(Plato)、笛卡儿、黑格尔、康德(Kant)。 唐君毅先生对哲学家们所用的一些基本方法,皆有所通观和反 省。在他所著的两大卷《哲学概论》中,即有两章(上册,第九、第 十章)讨论哲学的方法与态度。他扼要论述了哲学中的科学方 法、直觉法、发生论的哲学方法、纯理的推演法、比较法、批判法、 辩证法和超越的反省法。在诸种哲学方法中,唐先生以超越的反 省法为更根本的方法,唐先生明言:“我们可说超越的反省,实一 切哲学方法之核心。” 〔1〕(209) 因为无论是科学方法中的逻辑分析 法,黑格尔的辩证法、康德的批判法、柏格森(Bergson)的直觉法、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的系统怀疑法,或胡塞尔之静的直觉法 等,皆预设了超越的反省之活动。 〔1〕(205-214) 三、不限于黑格尔之思维方式 一般泛论唐先生,多以唐先生的思维方式或哲学方法,因受 黑格尔影响,故亦是辩证法的一种思维方式。此种说法,虽不能 说完全错,因唐先生之哲学亦有运用辩证法,表现辩证思维方式 之处。如唐先生在《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书中所论,心灵之活 动,先感通于“客观境界”(前三境)、进至于“主观境界”(中三境)、 然后达于超主客之“绝对境”(后三境),此即似于黑格尔的“正”、 “反”、“合”之精神辩证发展。事实上,唐先生上述的各种哲学方 法,在其哲学中,亦不能说全无运用。如唐先生在比较中西文化 的多种著述中,即时常用比较法;在他的《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一书中,亦不乏运用了科学逻辑的分析法,以确定及厘清他所用 一些概念如“生命存在”、“境”、“感通”等词之意义;亦曾用发生论 的哲学方法,探究中国哲学中各种范畴如“道”、“天命”、“性”等概 念之意义。然而,在唐先生的哲学中,最为广泛运用,而同时表现 了唐先生哲学精神的,即为超越的反省法,或超越的反省精神。 故说唐先生是用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能说完全错,但此种说法 并不准确。构成唐先生哲学中最基本和最广泛被运用之方法,本 文作者认为有四者,即:契会法、层层转进法、超越反省法与开阖 法,此四者是互为贯通,而以超越反省法为基本,开阖法更是潜藏 于一切方法之更根本之大法。以下将逐一予以说明。 四、契会法 唐先生用“契会”一词不少,然鲜用此词言其哲学方法,然此 法为唐先生特别重视则无疑问。此法固非唐先生所创,而为不少 哲学家思想家所同用。就人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听人言语, 能善契会者,即可增加人与人间之了解,与对不同人物之善会无 碍。以此说为唐先生之哲学方法,是因唐先生在其哲学中时常明 白强调了解自家传统或他人思想,须怀敬意善契会之重要,而唐 先生在理解中西大哲之思想时即多所表现了这种契会之方法与 精神。 举例言之:如唐先生与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诸先生于 1958年所共同发表,由唐先生执笔,经诸先生讨论略作修改之 1第11期NO.11宜宾学院学报JournalofYibinUniversityNov.2006 《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文中即强调世界人士研究中国学术文 化,不应只从现实政治个人感情好奇心等动机出发,而“须肯定承 认中国文化之活的生命之存在”,“须对中国文化看作客观上的历 史文化,是人类之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