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生物教材中“问题探讨”栏目的使用例析
摘要教材是教师的主要课程资源,使用时要灵活多变,因材施教。对于节首“问题探讨”栏目的处理,作者从近几年新教材的教学经验中总结了三种使用方法,以便抛砖引玉。其一、创设情境,预留悬念,作为本节课引入;其二、转化形式,变问题探讨为课堂中的某一阶段性检验;其三、用作课后的实践性作业,培养动手能力和演绎能力。
关键词问题探讨创设情境阶段性检测分组实践课程资源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每一节,都以“问题探讨”专栏开始。这些“问题探讨”是由图片+情景描述+讨论题组成的。问题有的来自生活;有的来自科学实验;有的来自科学史其中以切合学生生活为主,所问问题有一定深度,对于驱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有一定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以问题(任务)驱动,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应是基本的策略和方式。为此,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方便——设置了“问题探讨”栏目并把其放在节首。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必须“照猫画虎”,教师有选择和创造的空间。以下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处理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创设情境,预留悬念
有些“问题探讨”需要即时总结答案,而有些若用同样方式,不仅令人索然寡味,甚至让人迷惑不解。因此适当的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急于要知道答案却又只能耐着性子从头慢慢学起(俗话说的“吊胃口”),那么这节课的内容自然在脑中根深蒂固。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必修第三册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的“问题探讨”:
假如你像小说中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事物,你随身尚存的一些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4Kg玉米。试讨论:哪种策略维持时间更长。
先吃鸡,再吃玉米
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由于问题具有选择性,学生争论异常热烈,双方争执不下,只好求助于老师。此时,我若直接说方案(1)正确,就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来解释原因,结果学生还不一定认同。因此,我听完他们的讨论后,笑眯眯的说:“要想知道孰对孰错,学完本节的能量流动,自然知晓。”于是所以的学生精神抖擞,高度集中听好每一个细节,在学习中等待着答案渐浮水面。最后,这一节课上的当然非常成功。
转化形式,课中检验
回答问题需根据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再加以整合和分析。由于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有限,有些“问题探讨”涉及的资料,学生并不熟悉,在这种情况下讨论,只能使其茫然无措,从而对这一节课失去信心。倘若直接讲课,就会显得平淡无奇,流于形式。我们不妨换种形式,等课堂教学进行到相应阶段,学完相关知识以后,拿来作为一个课中阶段性的小测验。既巩固知识,又联系实践,让学生学会应用。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四节“问题探讨”就是这样的例子:
有些蔬菜大棚用红色或蓝色的塑料薄膜代替普通塑料薄膜,有的温室内悬挂红色或蓝色的灯管。讨论:
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不同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吗?
为什么不使用绿色的塑料薄膜或补充绿色的光源?
温室大棚技术离学生的生活偏远。因此,我采取其它过渡法调出本节内容,待学完叶绿体中的色素种类及吸收光谱之后,让学生回过头来,思考“问题探讨”中的问题。学生略一思考,就能说出答案。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逻辑推理,既锻炼了分析问题能力,又拉近了书本与实践的距离,起到以已知通未知的效果。
课后作业、动手实践
新教材较之老教材更加科学合理。不仅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而且知识的安排完全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给教师节省了很大的精力。有些章节的“问题探讨”是与本节内容的最后一个知识点相关联。若放在节首处理,与第一个知识点衔接不上,课堂教学就显的孤立而零碎,给学生繁乱的感觉。此时可以按照上述第二种方法处理,转化为相关新授知识的阶段性检测。如果“问题探讨”设计的内容又有一定的实践性,还可以放到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效果更好。如必修第二册第三章第四节《基因是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中的“问题探讨”:
如果全班同学排成一排,代表一条DNA单链的碱基排列情况,每个同学代表DNA链上的一个碱基,每人都可以从A、T、C、G四种碱基中自由选择自己所代表的碱基,全班同学一共可以组合出多少种排列?
这一问题的目的在于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掌握DNA中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及原因。而教材内容的编排是本着宏观到微观的认知原则,先学习基因与DNA的关系,而“问题探讨”与之相去甚远。我的方法是先将“问题探讨”隐藏起来,在前一节复习提问的基础上,直奔主题,按教材的顺序步步引导。在学完了DNA中的遗传信息,课堂小结完之后,再把“问题探讨”拿出来,让学生课后分组实践。学生兴致很高,下课后立马三五一组的排列、变幻,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DNA惊人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所谓“教无定法”,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