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在我省初高中全面实施的新课程改革中,大多数教师在教 育理念、教学行为、课程意识、课程文化和课程实施等方 面会遇到了许多困惑和疑难,很可能在驾驭新教材时会感 到力不从心,在使用新教材时往往出现“穿新鞋,走老路” 的现象,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课程的实施。鉴于此, 我倡导我省的地理教学骨干们能系统地、多层次地、多角 度地去构思设计展现新课程基本理念,体现理论性、实践 性、探索性和指导性的课堂教学案例,共同探讨在新课程 理念下如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方法,从而丰富地理课堂 教学,为广大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实施新课程标准和进行实 验提供参考,为地理课堂教学提供思考。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成就教师人生和练就教 师行动智慧的主要场所。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改 革的呼声愈来愈烈,各级教研部门和广大地理教师也在 积极探索与实践,新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不断涌现,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已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旋 律。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的地理课堂教学 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师生关系不平等、课堂缺乏民主 与和谐、满堂讲或当讲不讲、重预设轻生成、重结果轻 过程、重形式轻实效、方法单一、形式呆板等诸多问题。 为进一步深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和谐课堂、提高 教学效益和师生生命质量。 ①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优化教学系统, 而传统备课的目的在于完成教学过程; ②课堂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备课侧 重老师的讲授方法; ③课堂教学设计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备课是 教学的准备过程; ④课堂教学设计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 据;备课以如何解决课本问题为基础; ⑤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的行为发展为导向; 而备课以教师的教学过程为导向。 一、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分析 课程 标准 分析教 材 分析学 生 确定 本节 教学 目标 制 定 教 学 策 略 选 择 教 学 媒 体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评 价 与 反 思 反馈修改 反馈修改 结论: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 基石的科学设计,它既以现代教育 理论为依据,又具有指导实践的可 操作性。因此,了解并掌握课堂教 学设计所遵循的理念,对提高设计 的科学性,寻求设计的最优化无疑 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不要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关 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要注重使学生体 验并逐步掌握对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有益的学习过 程和方法。真正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人格成长与学 力发展的基础。 2.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 他主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 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 习过程中来,使学生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 富有挑战性,看到成功的机会;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 意义的事情。我们要在课堂上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 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4.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 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让学生体验 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 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 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教师要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 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5.突出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的教学理念中的“有效”不是“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 的内容”,而是注重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 术,真正实现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创立优质高效的初 中地理课堂教学。 三、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地理课堂教学原则由地理学科的地位, 以及地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所决定, 是地理学科教学的特点与规律性的集 中反映。它不仅是地理教师组织教学 活动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而且也 是学校、教研组检查教学工作、评价 教学质量,以及国家编制课程标准和 地理教材的重要依据。 2.从培养有素质公民需要出发的原则 3.课堂、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在直观基础上进行理解的原则 6.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也强调“学习生活中有用的 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强调将 地理知识作为学习过程的载体,在地理学习过 程中掌握方法、培养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