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统整视角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路径探析 提要职业教育改革浪潮中,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全面、深入的发展阶段。应对职业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需要借助整体化、系统化的课程建设,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实现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基于课程统整的理念,探讨课程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对职业能力培育意义重大。 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新一轮改革浪潮的冲击。随着职业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全面、深入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实践现实。[[]张祖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1). ]毋庸讳言,客观——理性主义影响下的传统职业教育课程,无论是在课程内容规划还是在实施路径方面,都面临严峻挑战。基于统整的视角,进行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探索,对职业能力的培育尤显重要。 一、职业教育课程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最根本的就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概括起来包括四个方面:人的社会关系、素质、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张述元,张维祥等.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1-2.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类型,遵循全面发展的能力观,既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又强调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14. ]这一理念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肯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在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现实中未能得到充分、彻底的体现。职业教育课程建设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如下: (一)客观——理性主义影响根深蒂固 受客观——理性主义的传统影响,在学科体系框架的理性构建和纷繁实践的高度概括方面,无论是课程专家还是一线老师,均难以摆脱技术——理性根深蒂固的惯性影响。客观——理性主义认为,在独立于人存在的既定世界面前,人只能被动存在,无法具备自由意志和创造空间。这种理念影响下,教学过程便成为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性的客观知识传递过程,程式化是课程设计的核心思维。这种理念下的课程模式,无视学习者的主体性,教师具备绝对的支配和主导地位。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模式可以实现知识传递的高效率,但学习者习得的大多是惰性知识和低阶能力。[[]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3-19. ]这恰好也是职业教育领域“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现实困境的根源所在。尽管客观——理性主义的课程模式在实践应用中已经表露出种种的不适应,在课程实施和应对实践需求方面遇到了层层障碍和重重挑战,但在其既有的惯性影响下,课程内容设计机械片面、课程实施单调乏味的弊端依旧严重。 (二)课程内容设计机械片面 在客观——理性主义影响下,职业教育课程设计领域学科解构、知识解构的倾向明显,致使课程内容设计细节注重有余,整体概念不足。影响广泛的MES模式和CBE模式强调对职业能力的细节化分析,注重通过职业能力的精致分解实现针对性的训练与培养。德国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基于职业能力体系的系统理解,强调依据能力的整体框架和发展阶段着手培养,希望借助完整工作任务过程实现职业能力的针对性培养。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基于任务导向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超越了CBE模式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和实践束缚。遗憾的是,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一方面有赖工作实践领域技能专家和职业教育课程专家两者之间的紧密合作,另一方面需要针对工作具体实践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剖析。学习领域模式下的课程设计人员既需要精深的实践经验积累,又需要具备扎实有效的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显然,在现阶段,如何实现职业工作实践和专业课程设计两大领域的完美匹配和有效跨越,依旧是课程改革与建设实践中短时间内难以突破的瓶颈。基于任务导向、注重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模式,即便在双元制下的德国本土,也表现出理念发展先进而实践应用迟滞的倾向。反观近年来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在中国的一时风行,一片流行和火爆的背后,却难掩形式上简单模仿、理念上理解偏差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不外是多年学科解构和知识解构的客观——理性主义传统在课程设计中根深蒂固的影响所致。 受传统客观——理性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和左右,高度概括和精致解析的内容呈现手法、条理有序的知识呈现和逻辑严谨的内容编排,致使课程设计在内容表现上存在严重的碎片化倾向。就课程体系而言,对具体细节关注有余,对整体框架的重视却明显不够;课程内容编排的机械化、片面化倾向明显;人为割裂知识与经验、能力与实践、理论与现实的内在有机联系。上述现象,使得课程设计理性有余,感性不足,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知识和经验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