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26号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已经2008年6月4日国务院第11次常务会议通过, 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总理温家宝2008年6月8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积极、稳妥 恢复灾区群众正常的生活、生产、学习、工作条件,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 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自 力更生、国家支持、社会帮扶的方针。 第三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受灾地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与国家支持、对口支持相结合; (二)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三)就地恢复重建与异地新建相结合; (四)确保质量与注重效率相结合; (五)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 (六)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必要 时成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协调机构,组织协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县级以上人 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采 取有效措施,共同做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第五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多种渠道筹 集资金、物资,开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国家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给予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并积极提供物资、 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积极参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支持在地震灾后 恢复重建中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材料。 国家接受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的符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需要的援助。 第六条对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 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过渡性安置 第七条对地震灾区的受灾群众进行过渡性安置,应当根据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采 取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投亲靠友、自行安置相 结合的方式。 政府对投亲靠友和采取其它方式自行安置的受灾群众给予适当补助。具体办法由省 级人民政府制定。 第八条过渡性安置地点应当选在交通条件便利、方便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和生活的区 域,并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和可能发生洪灾、山体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 雷击等灾害的区域以及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工厂、仓库。 实施过渡性安置应当占用废弃地、空旷地,尽量不占用或者少占用农田,并避免对 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及生态脆弱区域造成破坏。 第九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条件,因地制宜,为灾区群众安排临时住 所。临时住所可以采用帐篷、篷布房,有条件的也可以采用简易住房、活动板房。 安排临时住所确实存在困难的,可以将学校操场和经安全鉴定的体育场馆等作为临 时避难场所。 国家鼓励地震灾区农村居民自行筹建符合安全要求的临时住所,并予以补助。具体 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条用于过渡性安置的物资应当保证质量安全。生产单位应当确保帐篷、篷布房 的产品质量。建设单位、生产单位应当采用质量合格的建筑材料,确保简易住房、 活动板房的安全质量和抗震性能。 第十一条过渡性安置地点应当配套建设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并按比例配备学 校、医疗点、集中供水点、公共卫生间、垃圾收集点、日常用品供应点、少数民族 特需品供应点以及必要的文化宣传设施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 生活需要。 过渡性安置地点的规模应当适度,并安装必要的防雷设施和预留必要的消防应急通 道,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防范火灾和雷击灾害发生。 第十二条临时住所应当具备防火、防风、防雨等功能。 第十三条活动板房应当优先用于重灾区和需要异地安置的受灾群众,倒塌房屋在短 期内难以恢复重建的重灾户特别是遇难者家庭、孕妇、婴幼儿、孤儿、孤老、残疾 人员以及学校、医疗点等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四条临时住所、过渡性安置资金和物资的分配和使用,应当公开透明,定期公 布,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监督。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五条过渡性安置用地按临时用地安排,可以先行使用,事后再依法办理有关用 地手续;到期未转为永久性用地的,应当复垦后交还原土地使用者。 第十六条过渡性安置地点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加强次生灾害 、饮用水水质、食品卫生、疫情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环境卫生整治。使用的 消毒剂、清洗剂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要求,避免对土壤、水资源、环境等造成污染。 过渡性安置地点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加强治安管理,及时惩处违法行为,维护 正常的社会秩序。 受灾群众应当在过渡性安置地点所在地的县、乡(镇)人民政府组织下,建立治安 、消防联队,开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