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细菌的耐药性(一)教学目的 掌握细菌的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熟悉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了解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二)重点和难点 细菌耐药性的概念和种类 耐药机制。 第一节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第二节细菌的耐药机制 第三节细菌耐药性的防治第一节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一)抗菌药物的种类 抗菌药物的种类多,分类方法也多 包括: 按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表5-1), 按抗菌谱分类或按作用机制分类, 按产生抗菌药物的微生物分类。表5-1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分类(按化学结构与性质分类)(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作用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支原体除外)具有细胞壁,其主要组分均有肽聚糖。 β-内酰胺抗生素可与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protein,PBP)共价结合。青霉素作用的主要靶位是PBPs,两者结合后,可以抑制转肽酶活性,导致肽聚糖合成受阻,使细菌无法形成坚韧的细胞壁。细菌一旦失去细胞壁的保护作用,在相对低渗环境中会变形、裂解而死亡。损伤细胞膜的功能 有两种作用机制: 多粘菌素类是两极性抗生素分子,其亲水端与细胞膜的蛋白质部分结合,亲脂端与细胞膜内磷脂相结合,导致细菌胞膜裂开,胞内成分外漏,细菌死亡。 两性霉素和制霉菌素能与真菌细胞膜上的固醇类结合,酮康唑抑制真菌细胞膜中固醇类的生物合成,均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抗生素多可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其作用部位及作用时段各不相同。 氨基糖苷类及四环素类主要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单位; 氯霉素、红霉素和林可霉素类则主要作用于50S亚单位,导致细菌蛋白质合成受阻。抑制核酸合成 抗生素可通过影响细菌核酸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利福平与依赖DNA的RNA多聚酶结合,抑制mRNA的转录。 喹诺酮类药物可作用于细菌DNA旋转酶而抑制细菌繁殖。 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化学结构相似,二者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使二氢叶酸合成减少,影响核酸的合成,抑制细菌繁殖。 甲氧苄胺嘧啶(TMP)与二氢叶酸分子中的蝶啶相似,能竞争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四氢叶酸的生成受到抑制。因此,TMP与磺胺药合用(如复方新诺明)有协同作用。(一)细菌耐药性 概念 细菌耐药性(drugresistance)亦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某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的相对抵抗性。通常某菌株能被某种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则该菌株对该抗菌药物敏感;反之,则为耐药。临床判定标准 某菌株的MIC小于该抗菌药物临床常用治疗浓度,则为判定为敏感;某菌株的MIC大于该抗菌药物临床常用治疗浓度,则为判定为耐药。细菌耐药性严重性 耐药的速度越来越快; 耐药的程度越来越重; 耐药的细菌越来越多; 细菌耐药谱越来越广; 耐药的几率越来越高。 已成为一个全球性亟待解决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各国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严格执行预防和控制措施(二)细菌的耐药机制 产生耐药性有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 内因指细菌的遗传因素; 外因包括医疗过程中滥用抗生素、饲料中滥加抗生素和消毒剂的不合理应用等。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涉及细菌的结构、生理代谢、生物化学、遗传学、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耐药机制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根据遗传特性,将细菌耐药性分为两类: (1)固有耐药性(intrinsicresistance) 固有耐药性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亦称为天然耐药性细菌。 特点: 源于细菌本身染色体上的耐药基因,是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是细菌遗传基因DNA自发变化的结果。 具有典型的种属特异性,可以代代相传,可以预测。 耐药性比较稳定,一般对1~2种相类似药物耐药。 耐药性产生与消失与药物接触无关,自然界中这类耐药菌占次要地位。 (2)获得耐药性(acquiredresistance) 获得耐药性指原先对药物敏感的细菌群体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这是获得耐药性与固有耐药性的重要区别。 获得耐药性是细菌因多种因素使其DNA改变导致细菌获得耐药性表型。耐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来源于: 基因突变, 获得新基因。 作用方式为接合、转导或转化。可发生于染色体DNA、质粒、转座子等结构基因,也可发生于某些调节基因。染色体突变(chromosomalmutation) 所有的细菌群体都会经常发生自发的随机突变,只是频率很低,其中有些突变可赋予细菌耐药性。 2)可传递的耐药性(transferableantibioticresistance) 耐药基因能在①质粒,②转座子,③整合子等可移动的遗传元件介导下进行转移并传播。在G+和G-细菌中广泛存在耐药质粒,质粒介导的耐药性传播在临床上最常见。 耐药质粒具有自我复制、传递和遗传交换能力。可稳定传递给后代,能在不同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