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结课作业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论文题目:传承 姓名:涂亚运 学号:1007810234 成绩: 任课教师评语: 签名: 年月日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薪火相传”,我觉得这恰如其分的诠释了“传承”的含义。传承,不单单指表面上的物质化的传扬与继承,对于文化而言,它有着更深一层的含义:就如同一只火炬点燃另一支火炬,古人传承的文化可以照亮今天我们混沌迷茫的精神世界,甚至可以为一个时代的前行引导、护航-纠正其偏差,指明其方向。 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史流传下来的文化成果浩如烟海,一个人即使穷尽一生也难以窥其全貌。而诗词便是其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远观便觉赏心悦目,细细把玩更是回味无穷。 我爱诗,是爱它或精美细致、或大气磅礴的词句,是爱它朗朗上口的韵律,更是爱它饱满深刻的情感内涵。我始终坚持以感性的思维去品味诗,而不是以理性的逻辑去剖析诗。我们无需去了解诗的前因后果,只需要静静体会诗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这便足够了。 例如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凄美迷幻的意境,妙到巅毫的用词,加上神秘感人的典故,汇成了诗人一声深深的叹息:悲叹年华易逝,美好的事物只能成为追忆。这首诗我读第一遍就喜欢上了,数年之后才得知此诗创作的背景、诗人的生平等详细资料,但这对我来说毫无价值。我喜欢这首诗是出于内心情感的激荡与共鸣,时时品味,每每有新的感悟。 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仅诗题短短五个字就描述了五种动静相衬的事物,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江畔夜景图。我在吟诵多遍之后,发现令我感触最深的四句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将现实的景物顺着时间的延伸铺展开去,发现尽头是那么的难寻觅,又如此的吸引人,令人心驰神往。站在奔腾流淌的江边,本就容易引发对时间的联想。对过去,对未来,我们都无从把握。那种淡淡的惆怅与忧思,让我对这首诗过目难忘。 我的一位老师在给我们讲授西方文学,谈及古希腊文学史说过,“是悲剧拯救了希腊”。她说人总是需要一种悲悯的情怀,只有这样人才会对他人的不幸充满同情,才会对生活中发生的愉悦的事充满感恩,人才不至于变得冷漠,人性才不至于堕落到无可救药。我认为中国古代的诗词也有着相似的作用。诗人的心思往往灵巧而细腻,他们以诗词这种优美的语言形式记录下他们的所遇所想,所思所感,记下生活中点滴的寻常或者不寻常。而当我们诵读诗词时,诗人的种种心境就会跨越千古与我们产生共鸣,让我们收获超脱于我们人生之外的感悟和体验。这样,即使我们的生活单调乏味,即使我们的情感苍白脆弱,但我们依然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感悟人生,我们依然能在喧嚣中静下心来,做一番心灵的洗礼。 当然,由于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差异,我们不可能完全透彻地去感悟每首诗,不可能仅通过一首诗就能认识一位风格独特的诗人。但这也并非绝对,《红楼梦》就是一部难能可贵的将诗词的创作完美融入小说的经典之作。通过小说所描绘的时代与环境背景,诗词赋予了每位人物以灵魂。下面,让我以《红楼梦》为例,就如何由诗至推人及物,谈一谈我的见解。 曹雪芹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如此杰出的诗词天赋让《红楼梦》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红楼梦》中诗词当然随处可寻,但也有相对集中的几处。而这几处大规模诗词的出现,在我看来,恰是体现了贾府由盛到衰的全过程。 整本小说中第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诗词集中出现,是在第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其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以及与之对应的“红楼十二曲”这些诗和曲实际上暗含着一种命运的悲箴,预示着贾府最后的衰亡没落和这些如花似玉的女子的毁灭。但由于开篇时贾府的外表依然给人一种光鲜明亮的感觉,所以我们就如同此时的贾宝玉一样,除了觉得它不胜悲切外无甚趣味。但当我们读到后文,读到一个个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人物逐渐走上他们既定的命运,逐渐走向毁灭时,再回过头来看这些诗词,那股心痛与凄凉才会在一霎那涌上心头,让你恨不能时光逆转,去拯救那群美丽而又灵动的少女。曹雪芹在创作这十二首判词时有一个特点,就是先写出那些女性身上难能可贵的品质,再让她们被无情的毁灭,完全符合悲剧的写法-所谓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三首: 宝钗、黛玉的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妙玉的判词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污泥中。 惜春的判词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每次读第一首,我总会想起黛玉才华横溢,写诗往往一挥而就,或在潇湘馆倚栏填词,或手把花锄扫落红;想起宝钗在房内温婉地做着针线活,“眉不点而翠”,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