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试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摘要: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条件下高职教学管理存在与之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尚不健全、选课资源不足、基础设施不足、现行学制缺乏弹性、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灵活多样的选课机制;学制安排上应突出弹性和灵活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竞争与激励机制;完善考试制度和学业评价机制。论文关键词:学分制弹性学制高职教学管理问题对策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因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日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高职院校必须主动适应这种新变化积极探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以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为核心的高效的教学管理模式。一、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条件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1.与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都没有随着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而进行相应的修订和完善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学生提前或延迟毕业、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跨校选课、学分互认、转专业、休学等诸多方面尚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即便有些高职院校制定了一些教学管理文件但也没有将其真正落到实处。2.基础设施不足难以满足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对教学的要求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生师比逐年上升学校教学资源供给不足与学生人数增长过快的矛盾日益凸显。同时学分制的实施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活动不再是在固定的院系、班级进行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再局限于每周一至周五的时间段一周七天都可以安排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学分制的顺利实施不仅要有教师、实验室、图书馆、网络设施等硬件资源作保障而且还要优化教学硬件设施结构提高教学设施的利用率以缓解各种学习场地不足和设备使用的严重冲突等矛盾。目前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学校的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速度却相对缓慢难以满足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对教学的要求。3.选课资源不足且缺乏科学的指导首先从美国学分制的发展轨迹来看选课制是学分制实施的前提学分制是选课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实施学分制就要提供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课程供学生选修。如哈佛大学仅一个文学院就开设了300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麻省理工学院也有80%左右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相比之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存在选修资源明显不足的问题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其次选课制在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要掌握正确的判断标准并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学生往往是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和喜好来选择课程对课程的选择存在盲目性和功利性有的学生避重就轻、趋易避难有的则是选修管理不严的教师所担任的课程把获取学分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还有的学生在选课时出现了过分职业化的倾向忽视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这样无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严重背离了学分制设立的初衷。4.现行学制缺乏弹性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条件下学生毕业的标准是修满本专业规定的总学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录取、学籍的管理以及毕业证书发放等诸多方面都受到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或国家教育部的直接控制致使高职院校的学制安排缺乏应有的弹性。笔者了解到目前推行学分制的高职院校几乎都把学生毕业要求的总学分平均分配在各学年或学期之内学生只能在这样一个指定的基本框架内进行“必修”或者“选修”其结果是学生几乎每学期或每学年都会有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同时因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发放工作尚未与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进行有效接轨使少数特别优秀学生即使提前修满学分也不能及时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而那些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毕业的学生也因住宿、学籍管理等教育成本问题无法继续留在学校学校规定全部学生(包括领取结业证的学生)要在统一时间离校学生可依据个人具体情况回校参加补修或重修考试等经考试合格者方可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5.师资力量不足且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首先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要求减少必修课学时而且相对要增加基础课、选修课的比例。这一方面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己才智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而且对相关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也要有所涉猎和研究要结合自己的专长开出足够数量的、高质量的、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适应性不强的问题导致学校开设的某些课程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许多高职院校尚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