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简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摘要:职业素养是普通人转变为职业人的首要条件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着重培养的最主要内容。职业素养的养成目标应通过以人的发展为经度、以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为纬度的职业素养分析来确定并全面落实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业素养目标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来达成并以学校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协调机构和师生考核制度作为保障。关键词:职业素养;养成教育;高职教育作者简介:刘秀峰(1976—)女浙江龙泉人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研究与实践工作。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4-0074-0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素质教育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明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人才市场调查的情况看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善于沟通、团结协作、善于学习的个人品质。强化职业素质养成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之成为未来全面、自由、充分发展的职业人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高职院校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性课题。一、正确理解职业素养内涵科学确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目标(一)职业素养是职业人的必备素养并与特定职业相联系大学生向职业人转变首要条件是必须具备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在职场中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CQ)。职业素养主要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身心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五大要素。职业素养总是与特定的职业相联系的。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技能这是勿容置疑的电工所需要的技能肯定与园林工所需的技能是不一样的。就是职业道德不同职业的要求也不尽一致如会计岗位突出的是“诚信”正如朱镕基先生曾说过的那样会计岗位的人员应该“不做假帐”而医师岗位突出的是“救死扶伤”教师岗位突出的是“教书育人”。因此对特定职业甚至行业、产业的职业素养进行系统梳理开展职业素养分析才能科学地确定职业素养养成目标。(二)强化职业素养分析科学确定职业素养目标高职院校以培养服务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以就业为导向其职业性是显而易见的。《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强调的“五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素养。因此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最重要的素养。各专业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分析要以人的发展为经度以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纬度。以人的发展为经度就是要求职业素养分析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要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出发谨防人才的“工具化”倾向。以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纬度就是要求职业素养分析要从岗位出发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谨防人才的“空泛化”。职业素养分析首先要明确各专业培养学生就业面向的行业、企业的首岗、发展岗然后系统分析上述各岗位的职业素养要求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职业素养目标。职业素养分析必须有用人单位、教育专家参加要集中校企双方的智慧。职业素养目标的确定必须接受用人单位的检验必须及时吸收行业、企业反馈的意见不断调整目标体系实现育人与用人的一致性。二、探索职业素质养成的路径构建职业素养养成的科学体系(一)科学设计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方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教育教学实施的依据职业素养分析的结果必须全面体现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但遗憾的是现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职业素养养成的载体、路径、考核等的设计还很缺乏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身心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养成还没有达到与职业能力培养相应的高度。但实际上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身心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才是职业素养中最根本的部分而职业能力(技能)只是外化素养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因此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突出职业素养的养成。要以完整的职业素养养成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培养途径以职业发展课程体系为载体以“课堂、校园、社会、企业”四维空间为活动领域以职业素养达成度为评价标准构建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坚持课堂教学主阵地把职业素质养成落实到课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