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主要内容一、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论争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性变革,既然是重大改革,就必然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在课程实施中许多矛盾和问题也陆续呈现出来,有的还相当尖锐,形成很多焦点问题. 如:“大众数学”课程理念与科技人才培养的矛盾; 数学内容的螺旋编排与数学整体结构的矛盾; 数学现实生活化与数学本质抽象性的矛盾; “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矛盾; “数学双基”与“创新精神”的矛盾; 数学素质教育与考试评价方式的矛盾; 开放式教学与课时安排的矛盾; 算法的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矛盾;……等等。 中国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进行了3次座谈会: 2000年8月(义务教育课标2000年初发表) 2003年11月改革实践调研会 2005年2月23日中国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扩大会 2005年2月24日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会见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姜伯驹院士、胡定国教授(信息论专家、原南开大学副校长)及其他数学家(意见载于数学通报月特刊 参加2005年2月23日中国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扩大会的著名数学家 姜伯驹,北京大学教授、拓扑学家、院士 王梓坤,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概率论专家、院士 马志明,原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概率论专家、院士 刘绍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代数学家 胡定国,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信息论专家 李尚志,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代数学家 周毓麟,偏微分方程和计算数学专家,院士 魏权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运筹学专家数学家的意见: 1.原有知识体系被打乱 2.初中平面几何被削弱 3.各种关系没有协调一致:基础与应用、知识与能力、普及与精英、模仿与创新、传统与革新 4.大多数教师无法适应新课程 其后,在中国的人代会与政协会议“两会”期间,由姜伯驹院士牵头,多位数学家联合提交了一份提案,指出正在实行的“新课标”,即《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建议国家立刻停止正在实施的新课标。中国的数学论争进入白热化: 《光明日报》、《四川日报》、《数学通报》特刊专文质疑“数学新课标”。而课标组成员撰文进行反驳。指出了“评价数学新课程要把问题找准”。要把问题找准,必须“运用理性精神”,要明确“‘新课标’的‘方向’问题、教学体系问题、具体知识内容问题和总体水准问题。” 姜伯驹院士在专访中提出的:“这个‘新课标’改革的方向有重大偏差,课程体系完全另起炉灶,在实践中已引起教学上的混乱。”;“‘新课标’与此前许多年实行的几个数学教学大纲相比,总的水准大为降低。这个方向是错误的。”;“照这样的‘新课标’,很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逻辑推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的效果是滞后的,十年以后,长大成人的这一代中学生理性思维能力不强,就悔之晚矣。”;“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样的基本定理也不要求讲证明,”并对“新课标”的数学课程体系提出了质疑。对此,“新课标”支持者撰文进行了反驳:“我们不能因为教学上出现一些“混乱”就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从逻辑演绎和局部知识点的角度看,‘新课标’的要求在降低,但从科学发现和创新以及知识体系的角度看,‘新课标’的‘水准’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数学新课程更高层次地体现数学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数学对人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只是一条充分而非必要的条件。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靠的不是逻辑推理,而是合情推理.逻辑推理则只是真理在手后的论证.”;“评价‘新课标’,应当先熟悉‘新课标’。不仔细研究‘新课标’,仅凭道听途说就指责‘新课标’,这是不理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之间的论争也硝烟四起。南京大学的郑毓信教授在文中指出:“如果我们只是盲目地去推崇西方的‘先进理念’,并因此而对自己的传统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则就更不能不说是一种完全错误的立场。”建议“应当对于课程改革的基本立场或基本立足点做出更为深入的思考或反思。”通过“积极的渗透与整合”在‘两极对立’之间取得平衡。针对这些观点,“课标组”核心成员马复撰文反驳:所谓的“中国学习者悖论”(即一种较为落后的数学教学怎么可能产生较好的学习结果?)实际上并不构成“悖论”;新课程并没有盲目推崇西方和彻底否定传统;新课程的许多理念、做法,都是排除‘两极对立’而趋向平衡的选择的结果。数学教育的论争不仅仅发生于中国。事实上在1989年,的许多数学家与数学教育家之间就全国数学教师委员会(NCTM)发布的课程标准已经争论不休。尤其以2005年5月31日《华盛顿邮报》刊登了《关于数学教育的十大神话,以及为什么你不该信》这篇声讨课程标准的檄文而使论争达到白热化。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对立面: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要求儿童发明、使用自己的方法完成基本算术运算与学习标准运算法则;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加强概念性理解与大多数的数学理解来自对技能的把握;计算器的使用与否;在数学情景中理解概念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