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7685817A(43)申请公布日2018.02.13(21)申请号201710899636.8(22)申请日2017.09.28(71)申请人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地址400054重庆市巴南区渝南大道126号14幢(72)发明人李士杰赵方伟徐廷茂(74)专利代理机构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53113代理人张玺(51)Int.Cl.B62K5/05(2013.01)B62K5/06(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5页(54)发明名称倒三轮车偏摆机构(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倒三轮车的偏摆机构,其包括转向前支架及左前轮、右前轮、左支梁、右支梁、左偏置、右偏置,该左偏置包括有左活塞体及与左活塞体相配合的左活塞杆,右偏置包括有右活塞体及与右活塞体相配合的右活塞杆,转向前支架中下部具有中活塞体及配合于该中活塞体内的中活塞,其中,左活塞杆、右活塞杆对应将左活塞体、右活塞体内腔分为上、下部,左活塞体内腔上部、右活塞体内腔上部及中活塞体内腔上部通过油管相连通,且通过电磁阀控制通断,左活塞体内腔下部、右活塞体内腔下部为低压腔,中活塞体内腔下部为高压腔。该发明控制灵活,可根据实际情况如驻车、整车过坑、压弯、小角度偏摆等状态进行自适应调整,具有缓冲减振、偏摆及偏摆锁止、小角度偏摆自动回正等功能,稳定可靠。CN107685817ACN107685817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倒三轮车偏摆机构,包括转向前支架(1)及左前轮(2)、右前轮(3),所述转向前支架(1)下部分别铰接有与所述左前轮(2)、右前轮(3)对应连接的左支梁(4)、右支梁(5),且该左支梁(4)、右支梁(5)在所述转向前支架(1)上沿竖向方向活动设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左偏置(6)、右偏置(7),该左偏置(6)包括有顶端与所述转向前支架(1)铰接的左活塞体(61)、底端与所述左支梁(4)铰接且与所述左活塞体(61)相配合的左活塞杆(62),所述右偏置(7)包括有顶端与所述转向前支架(1)铰接的右活塞体(71)、底端与所述右支梁(5)铰接且与所述右活塞体(71)相配合的右活塞杆(72),所述转向前支架(1)中下部具有中活塞体(11)及配合于该中活塞体(11)内的中活塞(12),其中,所述左活塞杆(62)、右活塞杆(72)自由端具有活塞,且对应将所述左活塞体(61)、右活塞体(71)内腔分为上、下部,所述左活塞体(61)内腔上部、右活塞体(71)内腔上部及中活塞体(11)内腔上部通过油管(8)相连通,且通过电磁阀(9)控制通断,所述左活塞体(61)内腔下部、右活塞体(71)内腔下部为低压腔,所述中活塞体(11)内腔下部为高压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倒三轮车偏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活塞体(11)固接于所述转向前支架(1)中下部,且该中活塞体(11)与所述转向前支架(1)同中心轴线,其中,所述中活塞体(11)为一两端开口的筒体,所述中活塞(12)滑动配合于该筒体内,且该筒体两端开口均固设中密封塞(1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倒三轮车偏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8)包括有连接所述左活塞体(61)内腔上部、右活塞体(71)内腔上部之间的低压管道、沿所述转向前支架(1)轴向方向设置且与所述中活塞体(11)内腔相连通的高压管道,该高压管道连接至所述低压管道上,且所述电磁阀(9)处于该高压管道与低压管道的连接点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倒三轮车偏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活塞杆(62)、右活塞杆(72)上的活塞滑动配合于所述左活塞体(61)、右活塞体(71)内,且于该左活塞体(61)、右活塞体(71)自由端部对应设有左密封塞(63)、右密封塞(73),该左密封塞(63)、右密封塞(73)对应与所述左活塞杆(62)、右活塞杆(72)动密封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三轮车偏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活塞体(61)内腔上部、右活塞体(71)内腔下部为低压气体,所述中活塞体(11)内腔下部为氮气弹簧。2CN107685817A说明书1/3页倒三轮车偏摆机构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倒三轮车偏摆机构,属于车辆悬置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传统的脚踏两轮自行车不能满足普通用户日益增长的使用需求,再加上能源、环保及使用车辆增加造成的市区拥堵等因素的制约,中国的交通工具将趋于形式多样化的发展。因两轮车结构的限制,在行驶中由于前轮的接地点在转弯时与车架的立面不在同一平面上,在速度较高和湿滑路面上易滑摔倒,而传统的三轮、四轮车行驶在弯道上时有离心力,让习惯骑双轮车的人感觉不适。因此,最近几年出现了多种倒三轮车,其克服了车身易摔倒、不稳定等缺点,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