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概要一、温病名家(Míngjiā)的关注吴鞠通《温病条辨》 汪廷珍:“温热、湿热为本书两大纲(dàgāng)” 吴鞠通:“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王孟英《温热经纬》 立湿热类温病专论——《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何廉臣《重订广温热(wēnrè)论》以“湿火”与“燥火”作分类辨治的提纲 吴又可《温疫论》——湿热疫余师愚《疫疹一得》——暑燥疫 结论:形成共识——分类的必要性2.关注的理由(lǐyóu)——特殊性 叶天士: “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地域性 叶天士《温热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陈平伯《外感温病(wēnbìnɡ)篇》:“东南地卑水湿,湿热之伤人独甚。” 结论:湿热类温病(wēnbìnɡ)治疗的矛盾与地域性二、湿热(shīrè)类温病祛湿方法概要中焦(zhōngjiāo) ·秦伯未:“治湿不分三焦(sānjiāo),亦非其治也。”曹炳章:“湿即气也,气化则湿化。……在上焦则化肺气,在中焦则运脾气、在下焦则化膀胱之气。”三、几组湿热(shīrè)证的辨治要点1.1三仁汤证与藿朴夏苓汤证 针对湿温初起,湿重于热,卫气同病之证。 表—卫(肺卫失宣)—发热(fārè)恶寒 里—气(湿邪蕴脾)—胸闷脘痞苔白腻脉濡缓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miànsè)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上焦篇43)治法分析(fēnxī)方药分析 藿香、淡豆豉——芳香透泄 杏仁——宣肺(上) 白蔻仁、厚朴、半夏——芳化、燥湿(zàoshī)、理气(中)祛湿 苡仁、泽泻、猪苓、赤茯苓、滑石、通草——淡渗(下) 淡竹叶——清热 讨论: A.与三仁汤的异同 B.湿温初起证治特点讨论: (1)芳香宣透与发汗 ·湿邪粘滞难解,非辛散发汗所宜;秦伯未:芳香宣透“能透发中焦(zhōngjiāo)陈腐之气从表外泄,不同于宣肺发汗”。 ·宣肺:肺卫相通。且肺为水之上源,“启上闸”。(2)与单纯湿邪伤表的区别(qūbié) 此为卫气同病,系表里双解治法,与单纯湿邪伤表有别。 湿邪伤表参《湿热病篇》第2条(未化热)、第3条(化热)证治。《湿热病篇》第2条:湿热证,恶寒(wùhán)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 自注:身重恶寒(wùhán),湿遏卫阳之表证。头痛必挟风邪,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此条乃阴湿伤表之候。 王孟英云:“阴湿故可用薷、术、羌活以发其表,设暑胜者,三味皆为禁药。”《湿热病篇》第3条: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huòxiānɡ)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自注:此条外候与上条同,惟汗出独异。更加关节疼痛,乃湿邪初犯阳明之表。而即清胃脘之热者,不欲湿邪之郁热上蒸,而欲湿邪之淡渗下走耳。此乃阳湿伤表之候。 (3)关于湿温初起三禁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辛温发汗,助热动湿,湿热蒸腾而蒙上,“湿邪害清”。(足冷,面色反见淡黄) ·前述芳香透泄不同于发汗。“藿香、佩兰的芳香透泄,亦在常用之列”(秦伯未)。 ·与前述纯粹(chúncuì)湿热在表之辛散汗解不同,参《湿热条辨》2.3.21条。 ·“下之则洞泄” 《指南》:“肺气膹郁,上下不通,舌白消渴,气结自胸及腹”。 “肺气不得(bude)舒转,周身气阻,致身痛,脘闷,不饥”。 李士材:“洞泄一名濡泄,濡泄因于湿胜”。(4)关于五法叠用 ·三仁汤五法叠用,三焦环顾。秦伯未认为,可作为湿热类温病的基本(jīběn)方(《谦斋医学讲稿》) ·吴鞠通:“凡统宣三焦之气,皆扼重上焦,以上焦为病之始入,且为气化之先。 ·杏仁、滑石、通草,上下相应结构,三石汤、杏仁滑石汤可见。 1.2新加香薷饮 此针对寒邪外束,内蕴(nèiyùn)暑湿之证而设 1.2.1治法分析 讨论: (1)重心(zhòngxīn)在解表 ·此既为解除表寒证所必须,且表证解除,有助于气分暑湿外透。 ·解表不可于辛温,否则有致暑湿蒸腾之弊。 ·上述两点,可参新加香薷饮服法:“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无汗,再作服。”(2)与暑湿郁于肌表的区别 参《湿热病篇》第21条:“湿热证,胸痞发热,肌肉(jīròu)微疼,始终无汗者,腠理暑邪内闭。宜六一散一两,薄荷叶三四分,泡汤调下即汗解。”(3)阴暑与暑必兼湿 ·张景岳从张洁古,动静分阳暑、阴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