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些能力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和心理的发展规律,文本的特点,有步骤地合理地在安排在每一个阶段完成。所以教师在一节课里必须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及文章的特点设计科学、有效的主问题。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核心提问或问题。 语文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从课文的标题切入 标题是一课之目,是文章的灵魂,在很多情况下,能够精确而明显地提示文章的基本信息,表露文章的结构,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反映文章的思想倾向。从课文标题设计主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思维活动,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1.对标题的诠释 如《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标题已经提示了人物(唐雎)与结果(不辱使命),只要根据标题进行提问:使命的起因是什么(秦国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实则吞并安陵)?不辱使命的过程怎样(受任于先王不敢易;天下缟素就在此时;秦王色挠)?再结合课文进行解读,追问其他细节,课文的整体内容就把握了。 2.对标题的评论 《济南的冬天》教学中,读完后思考一个问题:济南的冬天是一个怎样的冬天?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还要能简述理由。 3.读之后,能够在原标题前加上一个或几个修饰性或限制性词语,成为一个新标题。 如高尔基的《海燕》,我们可以给这篇课文的标题加一个定语——《„„的海燕》,要求能结合课文内容简述你这样加的理由。 4.拟副标题 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要求读后给这篇课文加一个副标题。学生研读课文后加上了以下的副标题:⑴最后一堂法语课;⑵难忘的一堂课;⑶没上完的课;⑷韩麦尔先生;⑸无声的反抗;⑹伟大的爱国者;⑺小弗郎士的转变;⑻迟到的忏悔;⑼最美的语言;⑽可怜的人们;⑾钟声……教师引导学生从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角度这些副标题进行评析,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小弗郎士的转变”最能表现人物在最后一课上的心理变化。 5.对标题进行替换 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如果换成《消逝的仙湖,罗布泊》,让学生比较分析,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6.对标题进行重点突破 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布置学生同学们从标题中任选一个字,说说课文是如何突出表现这个字的,自选内容,自由品析。这一教学设计,给学生深入地研读课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如课文是这样突出标题中的“石”:“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犬牙差互”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影布石上”衬托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不仅写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情„„„ 二、从关键句切入 课文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句子,这些句子负载着重要的信息,在教学中如果紧扣这些句子设计主问题,将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些语句包括: 1.集中表达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概括语。如《与朱元思书》一文首段就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句总领下文的作用。在教学中,扣住此句可设计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下文哪些句子写“奇山”?哪些句子写“异水”?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的“独绝”的?一句话就带活了整堂课的教学。再如《行道树》中:“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行道树。”这一句是全文点明题旨的话,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收束。从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忧愁而又快乐”入手,可设计“主问题”:行道树为何忧愁,又为何快乐?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理解。 2.直接传达主要信息的主旨句。如《口技》的第一句是“京中有善口技者”,我们可以据此设计一个主问题:这篇课文用了一个“善”字讲口技艺人的技术,那么口技艺人“善”在哪里?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写口技艺人的“善”?这一问题可以紧扣全篇,引领教学。 3.反映文章层次关系的过渡句。《孔乙己》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便也这么过。”我们抓住这一关键句,让学生反复品读,指出这句话在文中承上的内容和启下的内容,并展开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一来,文章的主题也就容易理解了。 4.文中反复强调或暗示的关键语句。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可以抓住文中间隔反复出现、独立成段的“好一个安塞腰鼓!”由此设计一个事关全文内涵和主旨的主问题:阅读全文,结合相关语句具体说说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里?作者用怎样的语言表现出安塞腰鼓之“好”的?带着这个主问题研读课文,我们就会发现:作者从形的方面、神的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同时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大量运用排比、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激情洋溢地赞美了安塞腰鼓之“好”! 三、从文章的联结点入手。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某些联结点,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