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22卷第1期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Vol.22No.1 2008年3月JOURNALOFWUHANCOMMERCIALSERVICECOLLEGEMarch2008 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武汉商业服务学院餐饮等专业为例 刘萌邓小妮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摘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是确保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在长 期的办学实践中,一直致力于探索适应现代商业服务业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在 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建立了《酒店管理》专业“循岗导教”式、 《制冷与空调》专业“双证课程”式以及《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梯级模块”式等一系列适应各专业特色 发展的教学模式群,这为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77(2008)01-0070-04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性描述是这样的: 促进教育公平》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以工学结合为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 重点深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重视学生职业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 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实践中探索高素质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是作为 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全面提高高职教育质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建构新型客 量、确保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体的一种科学方法。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有可能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教育问题归结起来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 不外乎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的问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发展[2]。 题,即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亦即人才培养模式从以上叙述中可以看出:模式的形成是按一定 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的认识过程进行的。模式一旦形成,即处于较为稳定 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有计划系统地在教的状态,具有范型作用,因而人才培养模式又具有稳 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风格与特征的定性和范型性特征。 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1]。可见,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具由于模式是“认识过程的中介科学方法,对其认 有计划性、系统性特征。根据有关研究,对模式的定识的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所以,人才培 收稿日期:2007-11-17 作者简介:刘萌(1967-),女,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学科带头人,在读博士。公开出版和发表科教研论文数十篇、论著2部,主持及 参与完成各级科教研课题7项。 .70. 高职研究 刘萌邓小妮: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养模式的形成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表现出的稳学调控监督体系。 定性也是相对的。这种相对稳定性表现同样还是遵随着社会的转型,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循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结果。因为现代教育作为一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战略,把发 个开放系统,无时无刻不在与它的环境——社会的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了更加突 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相互作用,衡量教育发展水平出的战略地位;湖北省、武汉市也提出了坚持自主创 的标准就在于教育的发展同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相新、实施科教兴省兴市、人才强省强市的战略,把培 互促进、相互提高且程度如何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是适应了当地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产物,自主创新的关键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创新型人 一旦经济社会发生变革,原有模式必然存在着不适才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 应性,需要进行变革。故而人才培养模式又表现出动的根本转变。所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也由规模的 态性特征。人才培养模式又是依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扩张转向提高质量和效益、优化结构上,着力培养学 而异,即便是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或相同学校的不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国家提倡大力发展 同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不同的,因此人才培养服务业,湖北省也提出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 模式又具有极强的个性化特征。的方向,突破性发展服务业。这对于武汉商业服务学 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院而言,既是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 的若干要素构成的有序系统。这些要素主要包括:培战。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就是改革人才培养模 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课程体系、教学运行机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学院各系部专业 制等。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必须结合具体学校的(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