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张扬个性,让导学案飘逸生命的灵性 ——酒泉第四中学李淼 课堂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东西就应该让它具有灵性,疲疲沓沓是对生命形式的亵渎。我们也确实应当竭尽所能使课堂成为充溢着灵性的课堂。尤其语文课堂更应如此,因为每一篇文本都关注、探讨的是“人生”、“生命”的话题。 而导学案是与“五环节”课堂教学方法紧密相连的辅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向盘,是线路图,是引导学生走向纵深的路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部分教师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过于机械、僵硬,不光湮灭了自己作为师者的个性,也使学生陷于另一种境地的尴尬——课堂由当初教师一言堂形式的沉闷一转为程序化、习题化式的沉闷。课堂中灵性的缺失使一些教师误认为是“五环节”教学法存在问题而再度犹豫、止步不前,甚至于想钻到以前的窠臼中去寻求宽慰。其实,导学案的大方向没有错,“五环节”高效课堂建设也一定是新课改的必然选择之一。那么,如何使用导学案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体现其在创建新课堂中的价值,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活”用导学案,展示个性化教学魅力 人是个性化的,共性永远代替不了个性,共性只有通过个性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我们平常讲的二次备课甚至是三次备课,实际上也就是要化共性为个性。因此,我们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无论它是自己主备的还是别人编写的,都应根据学情再认识,使自己的心中有一条个性化的明晰的线路,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导”,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地发挥,达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遗憾的是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常常看到一些老师把导学案当成了习题,当成了讲义,从头到尾,按部就班,缺乏变幻,机械僵硬。不仅没有发挥“导学”的作用,反而成为了学生的一种变相课业负担,课堂依然陈旧,气氛依然沉闷,效率依然低下,效果依然没有,这是悲哀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切实走出窠臼,用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化有形为无形,“活”用导学案,激发出真正的“活”的课堂来。 因此,经过备课组激烈讨论、修改形成的导学案,并不一定就是符合自己教学个性、满足自己需求的理想化的。我们仍需根据个人需求进行二次备写,对其进行修订。或许每个人的批注习惯不同,但均应做出能体现自己教学个性风格的圈点、补充,让自己的个性魅力在“五环节”课堂教学中得到张扬。 二、“善”用导学案,为学生的文本解读做准备 对语文学科而言,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尤为重要。因为文字是抽象的东西,作者通过写作,把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东西通过抽象的文字表达出来。学生阅读时,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再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继而了解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写作目的,得到情感熏陶和精神愉悦。文本是联系学生与作者的纽带,学生正是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碰撞出思想和情感的火花。 七年级的学生,面对初次接触的小说、诗词、文言文等,没有一点相关文学知识的积累,即便想和文本进行一次亲密接触,他们也不知从何入手。因此,我们设计导学案时,必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储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进行切实有效的对他们的文本学习进行指导。 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借助导学案,自主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就不会不知所措了。尽管学生的这种思考并不够准确,不够深入,不一定真正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或写作意图,但只要阅读了,思考了,学生与作者就已经进行了初步沟通,进行了对话与交流。再经过课堂上同学间的讨论交流,教师的点拨讲解,学生的认识自然就得到了修正与提高。如此循环反复,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三、“巧”用导学案,让学生去体验求知的乐趣 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寻找感觉的过程。古人早就写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这便是对学习过程中最切身体验的HYPERLINK"http://www.studa.net/work/"总结。“躬行”就是要在实践中去感觉,在感觉中去提升,只有这样,方可达“绝知”的境界。导学案的设计,实际上就是要通过学生的“躬行”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不是说出来的,是尝出来的。 我们在备写导学案时,须多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一些具有拓展视野的题目,以便引导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其中的个味。如每个语文老师在教学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时,导学案中都会设计这样一个类似的问题:“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休易、乔安西还是贝尔曼?请说明理由。”对此,学生会发生激烈的争吵:有认为是休易的,因为她无微不至地照顾了患病的乔安西,体现了人性中的“乐于助人”的一面;有认为是乔安西的,因为她面对生命的磨难,选择了坚强,最终得到了重生,加之她是小说中着笔最多的……总之“一石激起千层浪”,热闹非凡。其实,每个老师心中都清楚“主人公是贝尔曼,因为他是本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