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进行课程参与、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这就意味着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全班每一位学生都应是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它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而不是做传声筒,同时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表现和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课例《众数、中位数》正是基于这个理念而设计的。 1.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课例从头到尾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数学。常见的商店30双女鞋销量问题中,设计成一个符合用数据说话的“生活化”色彩问题:“从实际出发……对指导生产是否有实际意义?”从学生1的精彩回答,可看出教师的无比欣慰,因为他们已经会用数据说话了,而且已不自觉地“用数学了”。课例中“生活化”的数学情境还有不少,可以说,课例较能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使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堂,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置身于亲切自然的“主角”位置,学得轻松愉快。 2.课堂教学“活动化”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新课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课例的问题1中四个学生的相互评价过程;在概念归纳过程中学生5~10的相互讨论过程;应用创新中的分组讨论,确定标准日产量的定额问题等等,建立了“个人——小组——全班”、“学生——教师”地维立体的动态过程,在整个相互交流、沟通、互相启发、补充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课堂教学的“自主化” 课例中处处体现出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先。立足于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好知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两处做的比较好:一是在概念提出时,引入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先让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然后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思考的发现过程,从而体会两个概念的提出过程,再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众数、中位数就显得非常自然,在揭示概念实质时,通过老师设计的问题(2)、(3)、(4),让学生通过自学形式,对两个概念进行归纳、整理,通过比较它们的区别,揭示实质,形成新知识结构,而且学生之间(学生9、10回答)在讨论中相互补充,使他们的知识、能力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小组协作精神。二是在小结评价时,让学生把亲身感受作一小结,学生20、21的回答正好从知识、技能方面给予了评价。 4.课堂教学的“情感化” 课例中教师发挥“集思广益,智力互激”的优势,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平等、宽松、民主的讨论,整节课处处显示出新生学生、关心学生、教学民主、情感共振。对学生1、2的回答。教师:分析正确、有理有据……大家分析的不错,尤其是学生3、4,分析很有见解(听到这样的话学生能不高兴吗?)……面对学生9的回答,教师:能不能说一下你的理由?大家说他说的好不好(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当学生12的回答有点变本加厉时,没有批评,反而从保护学生积极怀出发,让其他同学帮助纠正,并说道:“又该如何把学生12的例子修改一下呢?”最后小结时,教师:刚才两个同学的小结比较全面(先予肯定),其实通过……你若用心地以以教学的眼光观察它,便会发现数学规律巧妙地安排了我们的生活,……不但要学好数学,而且要会用好数学。可见,课例处处渗透的是教师的热情鼓励,虽言语不多,却始终当好向导,角色的定位始终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从而真正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然而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所以,它激励着每一位老师不懈的追求。笔者愿从以下几点与桂老师商榷。⑴引入概念时创设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他们表现积极,思维活跃,学生2、3、4的独特见解,老师都给予了肯定。但提出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从课例中看出,“问题”仅仅起到了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而没有给出正确答案(最终解决)。故笔者建议可这样修改:在学生自学教材、用自己语言阐述概念,比较他们的区别与共同优点后,重新再来解决这个问题,给学生2、3、4明确回应,既运用了新知,又解决了问题,巩固了新知。⑵对教材的处理。《标准》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重组教材。课例中桂老师对教材整体把握较好,但若在下面两个环节加以注意,可能会更好。一是在概念应用中设计了三个密切联系生活的问题,其中第一个即是对教材中引例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