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哈雪虹 地理课堂提问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地理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地理问题,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趣味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教学手段。因此,恰当、科学、严谨、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难易程度适中的设问,对于提高地理课堂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地理课堂提问怎样做才能有效呢?提问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问题的设置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教师从学生所熟悉或较易感知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入手,结合实际生活,提出趣味性较强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如在讲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时,教师和学生共同以唱《亚洲雄风》的歌曲导入本课,唱完歌曲后教师提出问题:这首歌主要描述了亚洲自然环境的哪些方面?在讲完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后,教师又设计了以下问题作为小结:(1)为什么说亚洲的“山是高昂的头”,“树都根连根”?(2)亚洲的河为什么“象热血流”?(3)亚洲的“风乍起”,是指什么风?它是怎样形成的?教师用歌曲中的词句进行设问,不仅让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同时它又象一条线,把亚洲的自然环境中的地形、气候、河流等内容串在了一起,使学生通过一首熟悉的歌对亚洲的自然环境就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问题的设置要新颖 学习情境是指新颖的学习任务,新奇才能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荡起思维的火花,形成学习期待。问题的设置应注意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如在讲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北京市》时,教师是这样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的:在战场上,一个军队的指挥部应设在什么样的位置,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既不能太前——不安全,也不能太后——无法掌控前线的情况,同时交通要方便,还要具有隐蔽性。因为,指挥部是一个部队的心脏。那么,我们今天讲得北京市,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它掌控着中国政治、经济及未来的命脉,它也是中国的心脏。今天,我们就当个风水先生,看看它的地理位置及其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怎么样,它是不是一个风水宝地? 教师以“在战场上,一个军队的指挥部应设在什么样的位置,为什么?”作为引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热议的过程中教师进一步提出:“北京作为中国的心脏,今天,我们就当个风水先生,看看它是不是一个风水宝地?”的问题。此时,我们可以想象,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是怎样的期待啊!这样也避免了那种机械的、枯燥的、乏味的提问。”如:“北京是中国的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北京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征。” 三、问题的设置要适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教材内容的要求,提问要紧扣学情,恰到其分。问题提得太简单,只需要回答“是、不是”或者“对、不对”之类的答案,就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反而会产生随声附和,不动脑筋的不好现象,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反之,如问题提得太难,过于超越学生学情,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基础,当然也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 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必须明白,课堂提问的“适度原则”。即:提出的问题既需要学生自主思考,而又是力所能及的。这样,在不断进行的“提问——思考——回答——鼓励”的模式下,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学习的乐趣。当然,问题设计语言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答案的内涵和外延还要清楚。 如讲“南极”时,教师可以先展示景观图片“南极冰原与企鹅”提问学生:请说出图中的动物是什么,图中反映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观,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图中的动物是南极的象征——企鹅,图片反映的是南极大陆气候寒冷、冰雪覆盖的自然景观。接着进行简单的“跳跃式提问”:哪位同学知道我们生活中使用的重要矿产——煤是由什么形成的。学生可以很快回答:古代的大片森林。教师再进一步联系“南极”进行提问:大家想一想,南极大陆目前的自然条件能否形成大片的森林。学生自然回答:南极大陆现在被冰雪覆盖,气候寒冷,不可能形成大片的森林。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南极大陆煤碳资源分布图”提出新的疑问:科学家在南极大陆已经发现了大量的煤炭资源,这又证明什么情况呢?这种现象的形成有几种可能性?教师经过层层诱导,一直以容易思考的“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大问题”。对这个新的疑问,同学们表现的非常感兴趣,有同学说: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南极大陆过去曾经有过非常丰富的森林资源。还有同学站起来说:从南极大陆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来分析,它根本就不可能形成大片的森林。 教师在这样的氛围中,自然可以灵活采用“启发式提问”,促使学生思考。“那么,这大量的煤炭资源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同学们还记得在七年级第一册《海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