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初中数学课堂“生成”的智慧 课程专家叶澜教授曾作过这样的精辟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教学中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教师作了认真而周密的教学预设或教学设计,可是在正式上课时,总有可能得不到学生的认同或理解,有时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外”。此时,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去解决?如何面对来自学生的意外生成?是照原来的预设继续上课,不理学生的一些“意外”还是以此未契机,放掉原来的预设,作些灵活的变动?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类似的经历,慢慢摸索出一些对策. 一、“将错就错”,捕捉差异,挖掘课堂的生成资源 案例:(分式化简中的去分母) 两位学生板演,其中一位学生通过通分求出正确的结果,而另一位学生解的过程是:原式=(x-2)+2(1+)=3x当这位老师点评这个学生的解法时,引来了一些嘲笑,他立即问:错在哪儿呢?学生回答道:“把方程变形(去分母)搬到解计算题上了,结果丢了分母。”这个做错的学生面红耳赤,低下了头。但这位老师来了一个“顺水推舟,将错纠错”,启发学生:刚才这位同学把计算题当作方程来解,虽然解法错了,但给我们一个启示,若能将该题去掉分母来解,其“解法”确实简洁明快,因此我们能否考虑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它呢?而一个新颖的解法也出来了。 解:设=A 去分母得:x-2+2(1+x)=A 去括号得:x—2+2+2x=A 合并同类项得:3x=A 所以此题的结果是(这位做错题目的学生终于笑了。) 这时学生都赞叹这种用方程的解法很有创意,同时这种新颖的解法也唤回了这位学生的自信。这种化腐朽为神奇,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实,像上面的类似错误是我们老师经常碰到的,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错解”往往有它合理的一面,它多是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的符号、表象或概念、命题之间的联系上出现了编码错误,或是产生负迁移,这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只有这种真实的思维才能真正反映出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它实际上往往带有普遍性,因而可以利用之作为很好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要客观辨证地分析,不必“如临大敌”,倒是应该冷静地剖析学生“错解”中的合理“成分”,研究它的起因,研究它与正确方法之间的联系,然后把“错误”资源合理地予以运用。 二、“顺水推舟”及时调整,寻求“生成”与“预设”新的平衡 案例:探索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及外角和,这样导入: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那么三角形的外角和呢?这时,居然有很多学生小声地说:“我知道的,三角形的外角和也是360°。”学生的小声议论,教师略带兴奋地说:“请知道三角形的外角和的同学举一下手。”结果全班竟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是啊,学生有书,他们已经预习了。接着教师问学生:“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预习的”“猜的”“那么你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吗?”“不知道”。这时这位教师即时肯定:“大家说得结论是正确的,可是大家却不知道这个规律是怎么得出的,没经过我们自己的验证,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设计几个方案,来验证结论?”“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今天老师就请你们自己当一回老师,你能动手动脑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你们刚才说的这个结论吗?”“能!”“好!下面就开始,可以几个人组成学习小组合作验证,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最先证明一点。”教师适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验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逐步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 面对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的关系这一始料未及的问题,令全班学生和台下听课老师为之瞠目的时候,教师随机应变,及时改变预设程序,创造性地组织了以上的教学。这既是对学生发现的肯定,更是尊重学生的表现。这样的教学真正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反映了课堂教学的真实自然。 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细致而精彩的“预设”,但决不能紧紧依靠课前“预设”,“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把“预设”与“生成”有机的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精彩无限! 三、“当断则断”,主导调控,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航向 案例:某位老师在讲授八年级数学(上)《13.1认识不等式》“问题1、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少先队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引出的问题:少于30人时,至少要有多少人去世纪公园,买30张要反而合算呢?”在师生共同探索下得出有24人进公园买30张票反而合算。本来问题情境的探索活动是让学生感受到“变量”和“函数”的思想,并初步体会不等式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