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素质教育核心体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正向我们袭来,以全面和谐、综合选择、民主科学、建构学习、合理评价等为特点的新的课程理念正在确立。各学科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纷纷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出台相应的对策,思想政治学科也不例外。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当前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几点论述,以期抛砖引玉。一、理顺教学与课程关系,走向教学与课程的整合同其它学科的教学改革一样,教学和课程的关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摆正和处理的关系。在这对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是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改变或更动课程,当然无须思考课程,教师的任务是教学,课程和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教师“教什么”,教学是教师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教师“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该对课程做任何变革。课程是“专制”的一方,教学是被控制的一方。两者是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关系。这样,思想政治课课程不断地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枯燥、陈旧,而教学也不断地变得死板、机械、沉闷。在这种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只是打外围战,“戴着镣铐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发挥。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即课程,教师不是孤立课程之外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学生同样是课程的有机组成,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主体。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共同地参与课程的开发,这样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而更是课程的创生。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思想政治课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思想政治课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为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才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和自由的过程。二、践行互动教学模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在教学中实践互动、交往,在动态中实现有效教学。交往是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的基本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交往,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包括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交往的本质属性就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源泉,有时候倒成了教育的阻力。当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严重存在教师中心主义,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不喜欢政治课,严重的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在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中,改变师生关系是焦点。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关爱,同时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建议,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昭示着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简单相加。传统和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间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