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探究 自2004年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不断完善,各 类以非遗为主题和主体的展览展示和节庆类活动不断涌现,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出台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在人们生活中已不再陌生。目前,河北省已公布五批 省级非遗名录项目共计690项,其中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48项,蔚县剪纸、丰宁满族剪纸 等2个项目入选联合国非遗项目。公布了四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19人,其中国家 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6人。自2006年以来,共争取国家非遗专项资金近亿元用于国 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保护,自2012年始,设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 金,累计安排专项资金3600多万元用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从保护的项目数 量和资金投入来看,河北省在全国处于前列。 一、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发展趋势 河北省是非遗项目大省,资源丰富,涉及的项目较全面,内容较广泛。做好这些项目的保护 与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当前保护现状看,各县(市)基本能够认真贯彻“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全省非遗保护工作呈 现出从无到有、创新突破、亮点纷呈的良好局面。一是普查深入完整。较为全面地掌握了非 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认定和抢救了一 批濒危的非遗项目;二是名录体系健全。省、市、县均建立起了本级非遗保护名录,并能够 针对不同非遗项目的特征、生存状态、传播途径等属性,分类分级实施科学多元地传承保 护;三是资金政策有了基本保障。各地均能够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要求为当地非遗 项目及传承人的保护提供政策保障、搭建传承平台、给予资金扶持、营造保护氛围;四是宣 传展示丰富。能够充分利用大型文化活动、国内外文化交流、传统节日等平台,通过专题展 示、实物展览、活态展演等多种方式,积极推介宣传,扩大当地非遗的影响力,营造社会普 遍认同、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调整转型和中央对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全省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也正处于从单一保护向整体保护,从文化保护向文化传承,从政府保护向市场发展的转变 过程中,体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特点。一是非遗生产性保护效果明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定义的核心是:“采取措施,确保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以往非遗保护中,往往有两种极端保护模式,一种是政府大包大揽 的“博物馆式保护”,一种是市场完全主导的“任意式保护”。从实际效果看,两种方式都 难以真正对非遗项目进行实质保护。作为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的企业却往往能够在传承保护与 经济效益上找到平衡点,不但有效保护了非遗的文化价值,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如清 苑古城香业集团的传统制香技艺、蠡县德茂花炮厂的二踢脚制作技艺,以及蔚县的众多剪纸 加工厂等等。二是非遗融合发展趋势确立。非遗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文化多样性的 鲜活样本,更是当代生活的底蕴和滋养,是文化产业、旅游、创意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这 些传统文化进正在与产业、旅游、创意、制造等领域不断融合。如平泉县用契丹始祖传说与 旅游结合,成功打造了“契丹祖源、圣地平泉”的文化名片。定兴的刺绣、蔚县的剪纸也通 过不断的创意、演化,融入了百姓生活,成为了当地主要的经济支柱。三是非遗正逐渐进入 中小学课堂。各级政府逐渐意识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有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丰宁满族自治县2013年起就通过与县内中小学合办非遗传承基地的 方式,将满族文化讲座、满族剪纸兴趣课等进入中小学教学课程和实践课,出版了《丰宁满 族剪纸》教材,让学生们不但了解了家乡的非遗、记住了“乡愁”,还掌握了一项非遗技 能,取得了良好效果。四是农村民俗活动成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广大农村以传 统节日和特定时节为依托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已成为和谐人际关系、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 活、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目前我省农村民俗活动大多依托传统节日 和庙会。从参加人员、活动范围看,民俗类项目涉及人员众多,影响广泛,尤其是和传统节 日、民间信仰有关的民俗类项目,往往是众多不同类别项目的综合表现形式,如传统音乐、 舞蹈、戏剧、技艺等,直接参与活动的演职人员多,观众更多。 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省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一些地方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 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传承民族文脉、提高国家 软实力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