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 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可见,教 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而人的创新素质培养应从小抓起。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和小学数学学科特点,谈谈在数学课堂 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导入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的导入在教学环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课中联结 新旧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在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知识、技能、 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挖掘教材中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情感与 德育因素,经过教学法的加工,营造出新课导入的情境氛围,架起 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括之间的桥梁,使学 生自主地探索新知,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1、创设图像情境。 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画片、卡通片、实物 或生动语言的描述非常感兴趣,思维容易被激活。这种直观的情境 在学生的头脑里留下的不仅仅是表象、概括而且还有思想、情感。 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地探索、发现新知识的欲望。 例如,教学“10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创设一种小鸡吃食的图 像情境,即一个小朋友给小鸡喂食,在食盘有4只小鸡,右食盘有 6只小鸡,先让学生叙述这个画面,再提出10的加减法的数学问题, 从而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了学生 生动探索发现新知识的欲望,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2、创设游戏情境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注意的时间短,稳定性差,分配注 意的能力弱,注意的范围小。在导入环节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 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一种游戏情境的氛围,让学生在游戏的活 动中,不知不觉地、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学习,领悟数学知识的乐 趣。如“开火车、找朋友、摘桃子、当向导、争当邮递员”等,寓 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于充满生机与乐趣的游戏情境之中,诱发他们 主动参与意识和创新思维。 3、创设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 题,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创设现实问题情境,找准现实 生活的切入点,强化感性认识。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坐客车的感受, 再提出客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从而导入新课。这样导入, 这把数学问题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学生懂得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 营造新课导入的情境氛围,是为创新服务的,它只是手段、是桥梁, 它的落脚点在创新。 二、提倡动脑思考,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1、学生自己愿意动脑是创新思维存在的基础。 伟统的教学过程大都在严格控制下学生被动地完成任务,教学的 主要形式是师问生答和集体讨论,读书也一起读为多。这种同步化 的教学是教师主宰课堂。我们应提倡教学民主,即教师和学生就学 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及教师应该如何评价学生的进步等问题, 共同作出决定。教师对学生不是下命令,而是提出建议。每一节内 容,其目标、方法等都可以师生商议,充分听取学生意见;也可以 不求统一,让学生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各取所需”。在学习形式 上,应以个体学习为主,强调独立思考,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和帮助,在此基础上适当 地进行小组互助学习和班级交流。在学习方法上,应采取先尝试后 指导的方法,多让学生直接感受、吸收课本内容,领悟规律,以至 举一反三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自 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动起来,为学生创 新提供可能。同时,要注意解除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对启动思维、自 主学习的畏难情绪,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能和大多数学生一 起进步。 2、善于发现问题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教学中,教师应把问题的发现权交给学生,帮助他们经历由敢问 到善问的过程。老师要经常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独立思 考、积极发言,对于善于提问的学生应予以表扬。同时,要营造民 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提问有“安全感”,对哪怕一些异想 天开甚至偏离本教学内容的提问,老师也不要急于否定,而应通过 引导让他们回到主体上来。教学中,学生能否做到善问,这点关健 在教师的引导。怕学生“乱问”耽误教学时间是当前许多老师不敢 放手让学生提问的主要原因,殊不知学生只有从提问中才能学会提 问。 例如:学生计算8÷26+27÷39这道题,有的学生按四则运算顺 序进行计算,发现8÷26得数是一个无限小数,无法求出准确值, 形成解题障碍,诱发问题的产生推动了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终 于有的学生提出: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