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重大理论热点问题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众认同路径与机制研究 郭建新 内容提要大众的主流价值认同危机在当下已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充分重视 大众认同机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的基础性、关键性地位,其重大的理论与现实 意义不言而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长期实践、反复操演实 现的,尤其是对认同主体、认同客体、认同环境、认同路径等方面的认识和践行,是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路径机制 郭建新,南京审计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教授211815 2009年《人民论坛》杂志社进行了“未来10年10大挑战”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四成的受访者认 为“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是未来10年的严峻挑战[1]。可见,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是 当代中国具有重大严峻性、挑战性、紧迫性的“真问题”。而破解该问题,首先需要对认同的主要因素作 清晰透彻的洞察。 一、认同主体确认 厘清和认识当代中国大众主体的基本特质及其新变化,这是研究大众价值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人 是社会动物,正如马克思认为的那样:“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2]因此,认识当代中国大众主体及其特质,首先需要认识依附其上的社会关系(特 别是物质关系)以及价值变迁。马克思的一句名言说道:“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 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这种物质关系不 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3]一言以蔽之,当代中国这个转型社 本文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路径研究”(13ETB015)、国家社科基金重点 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认同培育研究”(13AZX021)阶段性成果。 [1]参见高源:《“未来10年10大挑战”调查报告》,〔北京〕《人民论坛》2009年第24期。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路径与机制研究 会,是从人的依赖关系走向物的依赖关系,兼具向着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发展趋向的社会形态,其中前 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价值元素并存。这是透视当代中国大众主体的社会历史之基。 人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从本质上说是主体而非客体,但是,人的主体性品格的彰显在人的依赖 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个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在物的依赖关系阶段,由于生产 力的空前发展,人格独立方才具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异化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奴役,人 的主体性表现出十分强烈的非主体性、客体化色彩,只能在物化世界的夹缝中为主体性的张扬艰难寻 觅生存空间[1]。马克思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异化劳动,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人性物化、物 质丰饶与精神贫困并存的“无言的结局”,即“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 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2]。 上述人的物化、异化以及伦理-道德悖论在后现代条件下更是加速发展,“进步之痛”与“发展悖 论”充分暴露出来。今天,公有制主导下的普遍化的以私利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语境以及当代价值变迁 的冷酷现实,使得其解释力穿透力又确乎不可置疑。无可否认,现实中多少年来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影 响犹存,但应该看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搞市场经济的两面性非常明显,在主体性(人格独立、自由、平 等、人权等)增强的同时,崇尚各色的拜物教以及等价交换、抽象的自由平等价值观者甚众(西方价值 观主流化与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同时当代中国社会也有不少崇尚“批判一切”、“摧毁一切”,主张变动 多样的相对主义“瞬时认同”的后现代价值观的人;此外还存在不少认同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的人。区 别于改革开放前基本一致认同主流价值观的主体价值认同状况,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主体结构兼具有 前现代、现代以及后现代的特质,其价值认同的结构是多元多样多变的[3]。新变如下:一是在物的依赖 关系主导的并向自由全面发展前进的社会形态中,主体性以物化、异化、原子化的人为主体;二是以个 体私利为轴心和本位的价值取向为主体;三是主体价值认同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结构(尽管盲目认同 转向理性认同、消极认同转向积极认同);四是主体及其价值认同具有上述同质性的特点同时又具有 巨大的个性差异、职业差异、地域差异、文化差异以及年龄差异。这种主体特质及其价值认同的新变 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来说,可谓机遇前所未有,挑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