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城开放空间规划特异性研究 ——以扬州古城为例 戴广平王琛朱向国 【摘要】改善古城民生、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成为古城保护、更新的新课题。古城开放空间系统性的规划和建设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本文对作为古城开放空间系统性规划和建设先行者的扬州古城进行深入分析。从规划到建设,再到使用评价,全方位分析总结扬州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明确问题存在的根源在于对古城开放空间“场所精神”的内涵挖掘和体现不充分;对区别于城市一般区域开放空间所存在的特异性把握不够准确。着重从开放空间的空间布局、功能、规模、空间形态、景观环境五个主要方面论述古城开放空间所应具备的“场所精神”内涵和一些具体做法。认为古城开放空间系统布局应采取以中小型为主,密集布局;个体规模不宜过大,以免破坏古城现有肌理;功能应紧贴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空间形态不宜过于开敞、自由,应适当内敛、有序;另外在景观环境上应极力体现地域和文化特色。希望扬州经验能成为国内其他古城在这方面的规划建设提供积极的参考。 【关键词】开放空间古城场所精神特异性 研究对象界定 “开放空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877年英国伦敦制定的《大都市开放空间法》(MetropolitanOpenSpaceAct)。自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开放空间的内涵也随之变化,期间较为公认的定义有1906年修编的《开放空间法》和1961年美国的《房屋法》中的阐述以及凯文林奇和C亚历山大等学者的相关论述。上述论点大同小异,所强调的共性主要集中在开放空间作为非建筑性空间、使用对象的包容性、具有一定的娱乐休憩功能等显著特征。 目前城市规划领域对于开放空间的理解基本上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开放空间是指城市中没有或者基本没有人工建构筑物覆盖的地面和水域(如道路、街巷、各种广场、绿地以及城市未开发区域);狭义的开放空间指城市公共绿地、广场等。 本文研究的对象为古城中狭义上的开放空间,特指以硬质铺地为主的小型广场以及邻里绿地等。 古城开放空间的演变 古城的开放空间演变在我国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解放以前,这一时期社会公共生活相对贫乏,古城开放空间较少,存在形式以特定用途的开放空间为主,如露天市场、码头等。这些少数的开放空间在古城建成后就相对固定。第二阶段是解放后至上世纪末,社会变革,古城里原来私人专属花园收归国有,也一度被挪作他用,但目前此类空间基本向公众开放,作为老城里难得的具有公共属性的高品质游憩空间,成为当时古城开放空间的新形式。第三阶段是本世纪初至今,这一时期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带动人居环境建设水平提升,古城的居民对于改善自身居住环境的呼声很大。加之古城保护意识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关注弱势群体和公共财力增加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古城进行有序的保护和更新。在这一过程中,城市规划引导新建了多种形式的开放空间,包括广场和公共绿地。 目前的建设现状(以扬州为例) 图一扬州古城池演变示意图 扬州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目前扬州古城区实为明清古城,面积5.09平方公里。整体格局保存完整,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扬州古城池演变图一) 近年,扬州以古城危房改造和企业搬迁为契机,拆除了部分风貌不佳没有保留价值的危房和一些老企业作为补充老城区公共服务功能的空间。2008年编制了《扬州老城区小游园和邻里中心规划》(图二),旨在统筹有限的空间用于老城区非常缺乏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引导古城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古城居民生活品质的价值导向非常明确。从实际效果来看也充分体现了城市规划的意图。规划新建小游园33个,总面积达2.53公顷,目前已建成8个。 图二扬州古城开放空间(小游园)规划 由于规划小游园的空间来源于拆除的危房和搬迁的企业,因此在空间布局上具有不可选择性,分布没有规律。这些小游园多位于民宅较为集中区域的内部,空间上较为孤立。已建成小游园的规模一般在300至800平方米。其个体空间形态较为规整,至少一面临巷道,且与巷道相邻的面是开敞的。在内部功能设置上主要考虑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可以交流、休憩和适当户外活动的空间。内部环境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功能的需求,一般设置有休息座椅、健身器材、绿化以及一定面积的硬质场地等。从空间形态、功能设置到环境景观设计上与一般地段的城市广场绿地等设计手法大同小异,可以说是缩小版的城市广场绿地。 古城开放空间的特异性 扬州古城开放空间(小游园)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从使用效果评价的角度来说,可以说积极效果居多,但是从中也看到了一些不足。它改善了古城居民的公共生活环境,提供了邻里交流、健身休憩的一个空间,为改善弱势群体民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我们也看到,在空间形态上与古城的传统肌理和风貌还是略微有不协调;在功能设置上忽略了古城居民生活中的一些特殊需求;另外在建构筑物、景观环境上没有体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