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影响均衡教育发展的一些人为因素 ——兼议“强校”与“弱校” 绵竹市什地学校邓代平 为了体现教育公平,让每一位孩子能够公正和公平地享受国家教育资源,使孩子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处在“同一个起跑线”。国家实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之路。只有教育公平了,社会才能平稳和谐稳定。我们国家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为了改变落后地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投入了巨额的财政资金,整个教育的投入正在接近《教育法》所规定的财政收入比例。近些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在校学习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政策的惠及。如学生书、副本费的全免,贫困地区学生的免费午餐,对住校生进行生活补助等……。但是,在现实学校办学过过程中,由于一些地域特殊情况和人为因素,不同学校教育还是处于不均衡的发展地位,虽然,国家和各级政府正在努力想方设法力求改变这些状况。而在这些影响均衡教育发展因素中,其中人为的因素是一个重要原因。出现所谓的“强校”与“弱校”,其实主要是由于掌握学校发展大权的领导者人为造成的。这些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现象若得不到有效地遏制,城乡统筹下的教育均衡将难以继行,“强校”的强势和“弱校”的弱势将越来越凸显。 招收学生生源渠道的多寡,直接导致出口成绩的高低,是形成“强校”和“弱校”的根本原因 有人说弱校无尊严。这里的弱校其实主要是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高低。而教学质量主要是看学生出口成绩的好孬,看考起了多少个重点中学人数。不知道说这话的人是真不知道或是假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学校(特别是初中)的招生渠道是否一样处于一个同等平台。“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这句话其实就是一句屁话,我看说这话的人若不是一个带有对老师极度的偏见,就是一个天真得可爱的理想主义的幻想者。稍懂教育规律的人都知道,一个学生能否在学习方面有所作为,除了自身因素外还与其学习基础有很大关系,老师能够起到一个辅助作用,但不是决定因素。那种极个别学生在老师作用下发生质的飞跃并不代表教育现象的普遍规律。 虽然,在义务教育过程中,为了加强教育的均衡发展进行了“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招生原则,但是真正在实际操作工作中,往往因为没有界定死,一个“原则”让我们办事不原则,而使情况发生极度偏差。所谓“强势”的学校拥有无比优越的招生选择权。主管领导(或上级有关部门)可以说不仅听之任之反而暗中相助,致使强势学校更加强势,弱校更加薄弱。稍懂教育人人都知道,基础好的学生和生源选择的广泛,是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学生考试成绩)说得起来话最基本的前提保证,好学生我看哪个教起来都得心应手。有人说,一流老师教出一流学生。我看是一流生源造就了一流老师更为切贴(这里绝没有抹杀老师功劳之意)。没有了好的生源基础,我看什么都不是。 在我们学校,每年还没有到小学毕业考试时间,(有时就是春季刚刚开学)一些较有名声的“强校”提前开始了在校“招兵买马”,把好的生源(主要是学习成绩)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着“选拔”而提前挖走。有县级“三好”和“优干”称号的学生可以凭证书直接报名就被录走;通过类似奥数检测成绩优秀的再次被录取;最后毕业考试语数双科总分达到多少以上的再一次被“强校”们“洗劫”。可以说进入初中的生源在还没有进入初中学习时就已经被“均衡”到了各个“强校”。留在镇乡初中的学生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残”(学习基础和家庭贫困)生了。拿这样的生源和被挖走的学生进行教学质量的比较,给人一种“小卒战关公”之感,无异于痴人说梦,大海捞针。强校强在于教育教学质量高,弱校弱就弱在教育教学质量低。造成现在这种“强”“弱”分明现象,招收生源渠道的不公是最为直接的一个原因。“强校”是这样炼成的,“弱校”也是这样诞生的。不同的学校招收不一样的生源,均衡教育谈何公平发展。 关注度不同,不同学校宣传不均衡,“强校”出尽“洋相”,“弱校”默默无闻 “强校”强还在于被媒体的广泛宣传和所道。一所学校的知名度高低,一是有说得起来话的质量,二是领导的重视和媒体的宣传。而一所能够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出钱请别人宣传的除外)很大程度上与领导的首肯有着直接关系因素。出于“面子”工程的需要,一些主管学校的领导(部门)对某些学校情有独钟格外关照,一方面从一些政策上进行人为倾斜,给这些学校从头武装到了脚,被关注的学校随着领导的频频造访不断地在主流媒体上亮相,于是“强校”更加名声在外。更高的上级来了,关注学校成了领导的“碗面子”,在挣足了政绩的同时,这些“强校”在更大层面上被“广而告之”;周边的同行来了,被关注学校成了“大寨红旗”而广为传颂。“示范”、“基地”、“优秀”、“十佳”、“模范”等一顶又一顶金灿灿的荣誉帽子宠罩着这些“强校”,而这些荣誉的光环又成为“强校”良性循环重要的砝码。 大众的不知和未得到所谓社会的“认可”,导致薄弱的学校龙如捡来的孩子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其“马太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