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HYPERLINK"http://www.e-works.net.cn/commsearch.aspx?keyword=%c7%fa%cf%df%c7%fd%b6%af%d5%f3%c1%d0"\t"_blank"曲线驱动阵列 复杂随形阵列的实现 那么这样的一个简单的随形变化阵列就完成了。下面看一个稍为复杂一点的随形变化阵列。如图8示,是一个蜗状线线性随形阵列,阵列呈蜗状线线性排布,并且阵列的高度等值递增。 图8蜗状线线性随形阵列 建立这个随形变化阵列的阵列源时,其草图需要一些画图的技巧,除了把圆心重合在蜗状线线上,还需要定出其初始位置,在这里就使用到一段弧长为40mm圆弧来定义它的初始位置。又因为随形变化阵列只使用线性尺寸作为定义方向,因此需要利用数值连结把初始位置尺寸与一个线性尺寸连结起来,阵列的时候就可以使用该线性尺寸来定义方向了(如图9所示)。 图9阵列源的草图 为了变化阵列源的高度,还需要为其特征尺寸添加数值连接,使其高度随着设置的间距变化。 图10阵列源特征尺寸添加数值连结 如图10所示,间距为8,意味着阵列出来的每个实体的弧长间隔为8,阵列的个数为40,方向选用草图中带有数值连结的线性尺寸,钩选上随形变化,然后点击确定,就完成了。 图11蜗状线线性随形阵列操作 随形变化阵列其使用起来非常的巧妙和灵活,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简单的只需要几步就可完成了,复杂的需要考虑的东西多一点,比如上面的例子蜗状线线性随形阵列,蜗状线的建立、阵列源的初始位置和阵列的间距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使用上仍需要设计者多加考虑的,可见HYPERLINK"http://solidworks.e-works.net.cn"\o"SolidWorks"\t"_blank"SolidWorks的随形变化阵列在几何关系上相当严密性和强大的操作性。另外,在曲线驱动阵列方面也是具有随形变化功能的,那么就留在以后继续和大家分享。 不少帖子问到随形阵列如何使用的问题,在此作一个非常简单的介绍。 随形阵列与一般阵列不同处是前者在阵列过程中其形状或位置会随着相关的特征、草图实体等而发生关联变化。使阵列千变万化,甚至于产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效果。 在驱动方式上,一般阵列有多种方式(习惯上多数用边线或基准轴驱动,并指定驱动方向),而随形阵列需用尺寸驱动。如下图 复杂的随形阵列希望在尺寸驱动时,其它尺寸能同步作出变化,这就需要用到一些窍门。下面列出一些常用的技术: 1、使用辅助的构造线:草图上有些线条不是特征的实际轮廓线,但它能控制实际轮廓线的变化,一般用构造线画出。在复杂的随形阵列中由于要实现特殊的变化,就需要用更多的构造线。 2、添加几何关系 下图中三个不等球相切。 草图中标出了辅助的构造线及几何关系,尺寸150.001及450.001是考虑到让球的直半径增大0.001m m是三个球能可靠相连。(如果分离将不能阵列特征) 阵列间距是75mm,下面跳过了第二实例,以保持三球相切,这种跳过实例也是常用方法。 (继续) 1、数值关联 在随形阵列中,往往需要在驱动尺寸变化时,其它尺寸能关联变化。下图是一个薄壁圆锥筒上面有规则地嵌了许多小球,小球直径随着高度变化。 下图是在基准面上的一个草图,基准面时小球的所在平面,初始基准面距底面8.2mm,按5.1mm的间距向上阵列。关键是当基准面高度变化时保证小球中心在锥面上,并延着圆周方向旋转一定角度。 图中50、100、25与锥筒的底半径、高、顶半径一致,中心距底面8.2mm的尺寸与基准面高度对应,显然实线半圆的中心(即旋转后的小球中心)到原点中心的距离等于基准面高度的锥筒半径,这就保证了小球中心在锥筒壁上。尺寸8.2左边的符号表明它是共享数据,在方程序下面说明名称为”1”的共享数值的初始值等于8.2mm,在此图中是一个线段和一个圆弧的长度,还有一个基准面高度未在此图中出现,由于共享数据的一致性,保证基准面高度不管如何变化,不会使小球离开筒壁。 图中的5度线与半圆相切,使得小球的直径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图中弧长8.2mm与基准面高度共享数据,使小球位置随着基准面高度的增加而顺时针转动,11.46mm的半径决定了小球转动的快慢,半径越小,转动越快。 小球在圆周方向的阵列要在一个线性阵列中解决,那就不能用圆周阵列了,用线性阵列实现圆周阵列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段。图中用弧长(现值1mm)的变化模拟圆周阵列,由于线性阵列只能用线性尺寸驱动,所以用在本图左下角与弧长共享数值的构造线作为驱动尺寸,只要算好间距值就行了。 下图是对线性阵列的安排 这个零件就完成了,其它复杂的问题用类似的方法,或再创造一些新的窍门我想总是可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