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89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全国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第十四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域镇体系的概念、特征及其理论研究进展l.城镇体系是以一个相对完整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 城镇体系只能是区域的城镇体系,而不是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2.城镇体系的核心是中心城市。 没有一个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中心城市,不可能形成有现代意义的城镇体系。3.城镇体系是由一定数量的城镇组成的。 城镇之间存在着性质、规模和功能方面的差别,即各城镇都有自己的特色,而这些差别和特色则是依据各城镇在区域发展条件制约下,通过客观的和人为的作用形成的区域分工产物。4.城镇体系最本质的特点是相互联系,通过不同区位、等级、规模、职能,城镇之间形成纵向和横向的各种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仅仅在一定区域空间内分布着大小不等而缺乏相互联系的城镇,这只是一种商品经济不发达时期城镇群体的空间形态,而不是有机整体。城乡发展:是指区域内城市、乡村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及发展状况。 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力,城镇体系的发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的整体发展水平。(二)域镇体系的基本特征城镇体系是由城镇、联系通道(道路)和联系流(人口流、资金流)、联系区域等多个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城镇体系的各组成要素按其作用大小可以分为许多等级,这就要求在制定某一级城镇体系规划时考虑上下级体制之间的联系。城镇体系不仅作为状态而存在,也随时间而发生阶段性变动。这要求城镇体系规划也不断的修正、补充。(三)域镇体系的发育阶段3、城镇体系与城乡整体发展一般规律 ①“城市向心增长”(集聚) ②“城市离心增长”(辐射) 为了使城镇体系得到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有必要通过规划对其作出科学合理引导和调控。 协调城镇体系发展中集聚力与辐射力之间的关系,以求得城市与区域的同步发展和区域城乡发展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2.以中心城市数量多寡组合方式可以分为:·单中心体系类型、多中心城镇体系类型。1、国外 1)起源 16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空想理论至四种城市理论:城市自发过程理论;城市有机体理论;城市—区域理论;经济一体化理论。 2)进展 20世纪20年代开始研究; 20世纪40-50年代研究其意义; 20世纪60年代提出“城镇体系”等; 20世纪70年代繁荣; 20世纪80年代衰落; 20世纪90年代重新焕发生机。 2、国内 建国前设想,梁思成的《市镇体系秩序》; 20世纪50年代卫星城建设;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兴起; 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视角的城镇体系,可持续、整体协调的城镇体系等发展。 二、城镇体系规划通过区域人口、产业和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以及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方法,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实现体系的有机增长。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2)城镇体系规划是实现资源合理布局的手段3)城镇体系规划是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区域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结合国土资源开发和生产力总体布局,提出规划期人口城镇化的水平、途径和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也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职能分工、发挥中心城市的吸引辐射等问题,对城镇发展具有比较宏观的指导意义。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组成部分,对区域内的各城镇,特别是对中心城市制订城市性质、规模和用地发展方向有指导作用。 与区域国土规划相比,城市规划工作的有序性、规范性和滚动性特点更为明确。因此,城镇体系规划工作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为各城镇总体规划修编提供区域依据。4)实践证明:城市发展不能就城市论城市3、性质 多重性 4、地位 法定一部分5、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6、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1998《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通知》①确定区域开发管制区划。 从引导和控制区域开发建设活动的目的出发,依据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综合考虑空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定规划中应优先发展和鼓励发展的地区,需要严格保护和控制开发的地区,以及有条件地许可开发的地区,并分别提出开发的标准和控制的措施,作为政府进行开发管理的依据。 ②确定区域城镇发展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 省城城镇体系规划应依据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参照相关专业规划,对省城内城镇发展用地的总规模和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提出控制目标;并结合区域开发管制区划,根据各地区的土地资源条件和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镇用地控制的指标和相应的引导措施。 ③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 包括确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的途径和引导措施,提出农村居民点和乡镇企业建设与发展的空间布局原则,明确各级、各类城镇与周围乡村地区基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