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隐喻的语用学解读 侯国金 四川外语学院 摘要:本文先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两种虽不统一但颇具影响力的假说,即隐喻是一种语用现象的假说,认为隐喻是可以也应该教和学的。然后本文介绍了辨认隐喻的一些方法,最后对隐喻的理解和推断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隐喻;语用;互动;辨认;推断 MetaphorInterpretation Abstract:Proposingsomewaysofmetaphoridentification,thepaperhighlightswithaperspectiveofmetaphorinferenceandinterpretationinthereadingprocess. Keywords:metaphor;pragmatic;interaction;identification;inference 0.引言 现代隐喻理论对隐喻的本质的认识上升到认知和语用的层级上,认为隐喻是认知现象、语用现象和两个语义领域的互动。 传统隐喻理论把隐喻当成语言现象或修辞现象,而Lakoff&Johnson把隐喻看成“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的方式。[7]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原始的典型思维是身体化活动或“体认”(2.1.15),即把人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既然人有头、腰、脚、冠、身等部分,于是我们创造出“山头”、“山腰”、“山脚”、“树冠”、“树身”等。语言学的历史其实也就是不同语言隐喻的更替。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一种生物体,有生老病死。20世纪初Saussure把语言看成一盘棋,个体的价值决定于它在系统中的位置和与其他棋子的关系。50年代Chomsky把语言看成是发展蓝图。人的周围潜在着生命,生活中无处不涌动着生命,人们要表达它们就得借助熟悉的描述人本身的词语和方式,于是就有了隐喻。再者,抽象概念也要借助于隐喻,如semanticfield,cultureconvergence,blackbox,hotmail,coldwar,“系统过程”、“神经模式”、“电话网络”、“热线电话”、“网络空间”等。 1.隐喻是语用现象 隐喻首先是话语现象。“话语”就是Saussure说的parole,而“语言”是他说的langue。只有了解了“语言”和“言语”的冲突才能了解语言的创造性。隐喻的使用造成了意义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只能体现于具体的“言语”或话语中。再者,隐喻依赖于多义性。“活喻”相当于“言语”,用熟了便成为多义的创造者,回归于“语言”。 隐喻是以词为焦点(focus),以语境为框架(frame)的语用现象。 典型的隐喻是A=B这样的结构,那么我们简单地、武断地把B当作隐喻,其实它只是隐喻的焦点,那么A=(=就是is)就是隐喻的框架。更常见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有很多其他成分,像A=cdefghiBjklmn,那么除了B以外的所有的词都是该隐喻焦点的框架,虽然有的成分(如A)比其他成分更重要。如: (1)PerhapsMoorewouldnothavebeensocategoricalinhispraiseofAgnesGreybutfortheblemishinWildfellHall…(AnneBront?,p14) blemish本是“瑕疵”、“污点”,可以喻指人、物或品质上的“小缺点”。这句话的其他词就是焦点blemish的框架。 (2)Tobeginwith,thestimulusofthenewandluxurioussurroundingsactedlikeatoniconhisshatteredmorale.(AnneBront?,p10) tonic是“补药”,作为比喻就是“激励物”的意思。morale是“士气”,作为隐喻就是“信心”的意思。shatter是“使散开”,喻义是“砸碎”,后来产生“破坏”的喻义,这里有“使萎靡不振”的喻义。连在一起就是三重隐喻:toniconhisshatteredmorale。这三个词单独都充当“焦点”而互为“框架”的一部分,连同其他“框架”部分构成焦点所需要的总“框架(语境)”。若没有框架,焦点不能成为焦点。单独说tonic就很难判定它是不是隐喻。 第二点,隐喻只有在一定的语境里才能成为其隐喻。语境小则指前后句和情景,大则指整个语篇和言语使用双方、他们的关系、背景、情景、共享的知识以及上下文。可以说,一个词、短语,甚至句子都不能构成绝对意义的隐喻。而我们以词、短语、或句子为单位来定位和讨论一个一个的隐喻实在是因为篇幅的限制和分析的方便(参见3)。如: (3)Dustthouart.(HenryW.Longfellow,APsalmofLife) 单看这句话/诗,不能明确理解诗人的意思,更不了解他的意图(是褒是贬还是讽刺?)。再看它所在的